我们没有穿越到唐宋年代,但诗词突然华丽回归,学诗的年轻人更成为新晋偶像。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用一种中国人的方式,让观众度过了一个中国传统佳节。
相关新闻

  图解:中国诗词大会为何火遍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形式创新助力文化传承

《中国诗词大会》:搭一个青春大舞台

  我们没有穿越到唐宋年代,但诗词突然华丽回归,学诗的年轻人更成为新晋偶像。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诗词大会落幕,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正方兴未艾。详细

《中国诗词大会》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些

  今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霸屏”。它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同时也引发大家思考,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该如何传承发展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要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需要创新传播方式,适应现代社会。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详细

《中国诗词大会》缘何热播

  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夺得总冠军的16岁的中学生武亦姝也成了网红。《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最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深藏心中的诗意。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人们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在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详细

  诗心今犹在 润物细无声

  古诗的魅力让你心泛涟漪

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

  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毋须讳言,诗词已日渐小众化,能从中有深切体会者,也不在多数,这是无法强求的,但通过大众化形式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详细

诗词搭建起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诗词,它们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作和选择的结果。诗词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借着节目的热播,若整个社会都能承接诗词的雨露滋养,从诗词中梳理历史路径、文化脉络,则善莫大焉。详细

搭建诗与远方的津梁

  修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固守心灵家园,有助于我们站到古人的肩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运用好新的传播方式,可以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诵得更远,跨越时空,传诵得更深,直指心灵。详细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良好的教育固然重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更为关键。今天,我们普遍感到人文缺失,普遍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这也是无奈的事实。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已经体现可观效应的《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