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那些年 中国人曾舍命护书
首页> 文荟频道> 今日推荐 > 正文

那些年 中国人曾舍命护书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1-04-23 09: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那些年 中国人曾舍命护书

  终于等到“4·23世界读书日”,似乎适合来讲《炮火下的国宝》的故事。

  这部去年11月在央视首播的六集纪录片,我一直心念至今。

  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早在1894年秋甲午战争期间,就由日本宫中顾问官兼帝国博物馆总长九鬼隆一起草制定的《战时清国宝物搜集方法》,又像压城的阴云密布中国的上空。危亡之际,上至政府官员、文人学者,下至图书馆员、普通工友乃至军人士兵,一场无数志士仁人义不容辞、抛家舍业、守望经典的古籍文献保卫战,在中国各地秘密而艰难地打响——

  北平图书馆善本秘密南迁,并将部分善本运至美国寄存;清华大学珍贵图书辗转西迁重庆和昆明;郑振铎等人组织“保存会”在上海孤岛竭力抢救江南文献;浙黔两省战时联手共护文澜阁《四库全书》;八路军虎口夺取《赵城金藏》并妥善保护;齐鲁稀世文献密藏四川乐山……

  一个个艰辛备尝、跌宕传奇,事关义气、职责、坚忍和希望的故事,2020年11月13日在北京“杜兴工作室”,我听《炮火下的国宝》总导演杜兴,向我一一道来。

  事隔十年我一听

  这不就是我当年关注那批书吗

  北青报:跟这段历史的渊源是怎样的?

  杜兴:2008、2009年的时候,我在《看历史》杂志当编辑。有一天翻《传记文学》读到一个回忆,说抗战期间国立北平图书馆曾有100多箱书,包括最珍贵的敦煌遗书、宋版书、《永乐大典》等,被辗转送到美国寄存。我就很惊讶,这么大事我从没听说过。

  因为《看历史》创刊,前几期都是跟抗战相关的。比如我们最早一期就叫《日军侵华耽误中国多少事》。一直很关注抗战,但都没想过还有这个角度。我就编了一篇稿子,非常仓促,基本上口述作为基础,然后又查了一些其他论文,标题忘了谁定的,就叫《炮火下的国宝》。

  北青报:十多年前的事。这么长情一个选题。

  杜兴:到2017年,我已经做纪录片了。有一次纪录频道一个选题策划会,请了几个专家。其中一个专家叫张志清,是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也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副主任,他对于这个选题非常非常重要。

  那个策划会的主题,其实是讲传统文化、经典文化传播。张志清就讲,经典文化其实有一个载体就是书,书的故事其实很好。他说他曾经在图书馆界,让各个图书馆都做了自己过去怎么保护、抢救古籍的有关史料发掘,慢慢有一个主题就凸显出来——抗战时候那些古籍都很不容易。然后举了几个例子。我一听,这不就是我当年关注那批书吗?

  他当时讲的几个例子我听了非常感动。尤其感觉厉害的是,当年不光政府,或者说那些图书馆的人或者大学者有这个意识,过程中有很多普通人,真的叫“侠肝义胆”。比如说《四库全书》当时从浙江往贵州搬的过程中,中途还曾落水,很多人去帮忙把它捞起来、又晒干。还讲到山东图书馆有一个人,1937年从山东走,1950年才回去,5箱书一本不少,他就是一个普通工友。

  我一边在下面听,一边就给纪录频道的领导发微信,说这个我关注很久了,之前我们也写过这样的稿子。领导说好啊。接下来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我就跑到国图去找张馆长。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也很会讲故事,脑子里细节非常多。聊了一上午,我录音回来扒材料扒出几万字。

  我就觉得我们讲经典文化、传统文化,那些思想内涵当然很重要,但它载体的命运也很重要。那些古籍之所以贵重,不仅仅因为它是文物、它是宋版书、它上面记载的是孔子或者苏东坡的思想,也在于后面他们是怎么把它保护下来的,这一切是怎么沉积下来的——它的价值不是说书印出来那一瞬间就成型了,它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北青报:这个开始很动人。之前还以为你们是受了比如说国图的委托,才来做这么一件事。

  杜兴:不是。这个片子就是央视出品,国图是协助拍摄,全国有很多图书馆都大力协作的。

  国家多难,政府内迁之际

  谁还会留意到文献的保全呢

  北青报:那接下来?那是2017年?

  杜兴:对,很早,三年多了。接下来第一步先做案头。

  得益于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很多省市图书馆之前做的抢救性的工作,有档案,包括当事人口述的整理,有些也写过文章,编过文集。图书馆这个还是很厉害的,这是很重要的基础。

  一上来就发现好多故事都非常好,但是我们只有6集,只能选了又选。目前选的6集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比如第一集《平馆善本避难记》,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故事,确实是全国的精华,不用说了。

  第二集《焚余的清华瑰宝》,清华作为大学图书馆的代表。其实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光是清华,像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他们抗战期间跟书相关的这种转运史、抢救史,故事都非常的丰富。

  北青报:第三集《孤岛大抢救》,上海、香港的故事。

  杜兴:当时郑振铎和张元济他们,在上海组织了一个“文献同志保存会”。“中国的书在江南”,江南一带有很多藏书楼,比如嘉业堂。抗战期间大量的藏书楼遭逢变故,有些人死了或因家道中落,很多好书都流散到上海。郑振铎非常爱书也懂书,他发现这样下去,很多书就要被欧美人或者日本人买走了。

  北青报:“私念大劫之后,文献凌替,我辈苟不留意访求,将必有越俎代谋者。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郑振铎《劫中得书记》里的话。

  杜兴:他就写文章呼吁大家一定要把中国的书留在中国。刚开始他就自己买,后来发现力不能支。因为毕竟还要花钱的,而且很多古籍很贵。他就给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写信,说我们不能这样,我们得有组织地做,然后得有钱。

  北青报:“在这个国家多难,政府内迁之际,谁还会留意到文献的保全呢?然而教育部立刻有了回电,说教育部决定要购置。这电文使我从失望里苏生。”这出自他的《求书日录》。

  杜兴:后来就从中英庚子赔款退回的款项中拨给他们一部分,他们就抢购了很多很多。这个故事还非常曲折。其中有一批书需要从香港转运美国,但是香港沦陷,原定搭载的轮船开出港口就被日军炸沉了。郑振铎听到消息痛不欲生。但两年后得知,由于他坚持那批书全部重新整理盖章,那批书没赶上那班船。后来被掳掠到日本帝国图书馆去了。

  抗战胜利之后,中国有一个追索委员会,王世襄他们跑到日本去参与索赔。其间发现这批书好像是我们的,上面有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印章。因为郑振铎非常细致,所有他接触的书都有细致编目,而且每部书上都盖了“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印。最后一对,对上了。就把这个编目作为证据,把那批书从日本那边悉数讨回。

  当年这批书回到上海码头之日,被郑振铎派去接船的人有一个今天还活着,谢辰生。那老爷子大家都知道,文保界的一面旗帜。我们这部片子的片名就是他题写的,《炮火中的国宝》。

  专门找了条船去走三峡

  为了要身临其境

  北青报:第四集《〈四库全书〉的抗战苦旅》。

  杜兴:浙江省立图书馆的镇馆之宝——140箱文澜阁《四库全书》,加上88箱善本,当时从杭州一步步西迁,最后藏在贵州一个山洞里边,一直到抗战胜利。历时8年又11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

  北青报:从建德往衢州龙泉县那次转移,运费无从着落,馆长陈训慈“又回到老家,因为急用,他只好压低价钱去出售谷子。最后凑了200块,这样刚刚凑满运费”。“非常令人感慨的是在离开官桥老家之前,他跟他的夫人说,你们自己逃难去吧。他大女儿我在2014年问她的时候,她还泪流满面,觉得她爸爸真的是太伟大了,就一句话‘你们逃难去吧’。”这段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吴忠良的回忆让人听来实在是……

  杜兴:第五集《虎口夺经》是八路军抢运《赵城金藏》的故事,这也是非常特殊的一段经历。

  北青报:是,“金代汉文大藏经《赵城金藏》5000卷,和《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四库全书》,被誉‘国图四大镇馆之宝’。因为现于乱世,它经历过更多的颠沛流离,最为惊险的一幕是抗战中八路军的秘密抢运。”

  杜兴:第六集我们想在省图书馆里选一个。山东图书馆的故事实在太好太精彩。包括他们图书馆内部人都说,山东那一集,很多人看得流泪。

  其实省图书馆有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像安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还有湖北图书馆当时搬到鄂西,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开架阅览,为当地研究、学习提供帮助。

  北青报:做案头,选故事,然后呢?

  杜兴:第二步就是广泛接触,实地调研。实地非常重要,你会挖掘到更多的细节。

  北青报:听说你们还专门找了条船去走三峡,说要身临其境。

  杜兴:对,看上去这好像对片子没有那么直接的帮助,但是很重要。包括跟那些老人聊天、跟他们后人聊天。因为后人跟那些老人接触过,你会感觉不一样。

  比如说清华大学那个唐贯方,1938年1月他和同事护送977件书籍、仪器到宜昌。当时军政人员、军队、工厂、学校大量转移,船只不够,都囤积在宜昌。只有卢作孚的民生航运公司少量船只,吨位又小,一票难求。他当时在宜昌等了两个月。

  我去他儿子家,他儿子说爸爸跟他讲,当时大家都买不到船票,都堵在三峡。头顶上日本飞机一直轰炸,那些书籍、仪器都堆在码头,露天的,临时搭一点什么棚遮挡一下。他还要每天大半夜起来,拿手电筒到处照一照,看哪里是不是丢了,是不是散箱了,下雨会不会有苫布没有盖好。身上随时还带个榔头或者什么,整天在那儿转着守护。

  有些东西很重要

  你都得在拍摄前感受到它们才行

  杜兴:包括刚才讲山东图书馆有一个工友叫李义贵,他1937年走的,走之前儿子和老婆都不知道他干吗去,儿子才不到一岁。1950年重回济南,他老婆已经改嫁了,因为后来失去音信。你想一出去就十三四年,他儿子都已经成人了,说怎么突然冒出一个爸爸,他无法理解的。

  这个儿子后来在北京工作,我在紫竹院见到他,跟他聊天,非常感人。他说他爸爸不太会表达感情,所以他们父子关系并不好。后来爸爸想办法送他去当兵,那时候当兵是很好的前途。入伍之后爸爸给他写了封信,他看的时候才哭了,爸爸用书信表达对他的一些愧疚。

  这些东西很重要,你都得在拍摄前感受到它们才行。

  北青报:真的很难想象,那十几年他一个人护着一批书在异地。

  杜兴:开始是三个人,后来另外两个人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就他一直待在那儿没动。起初,还能定期收到寄来的津贴。后来随着战乱加剧,通信愈发不便,汇款逐渐时有时无。

  北青报:“迫于生计,我只能去江岸搬运,清淤除污,担砂扛石,给人帮工,摆地摊,卖香烟,售菜果,朝出暮归,自炊自食,以微薄的收入借以糊口。”片子里有他之前留下的口述。

  杜兴:他的外孙女叫刘蕾,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我们带她一块儿去乐山大佛,看她外公待过的地方。那种感觉是很特别的。最后她在采访里讲,说她一直想他一个人在那儿怎么活。一个山东人跑到乐山去,语言也不通,吃也吃不惯,住也住不惯,估计那个住的地方连电灯都没有。

  北青报:嗯,看到她在片子里说:“文物放在山洞里面,他就在山洞附近守书。我想点灯一定是不会有的,黑黑的,就到天亮的时候,才能见到阳光。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他要有多大的胆量,在那么混乱的时代下,自己生存。”

  杜兴:当时采访就在山洞那儿做的,那种时空的穿梭感特别强。你看那边寺庙还在,大佛也还在,再想想七八十年前。你就发现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但有些东西它是不变的,有时候你会找到一些比较恒定的东西在。

  其实我们这个片子,在呈现方式上没有任何的创新。所有手段都是大家用过的——基础的史料、档案、口述。寻访感的纪实拍摄用了很多,因为我想用它把古今能够串起来。虽然只是拍到现在的,但是你能感觉到当时和现在,其实很多地方是没有变的。

  北青报:你们用一些插画挺好的。

  杜兴:对,比如就像第六集讲山东的一批书,藏在乐山大佛寺旁边的山洞里。他们刚刚从乐山城转到大佛寺不久,就发生了乐山大轰炸。当时王献唐(山东图书馆的馆长)就写日记,说站在乐山大佛旁边,看到36架敌机飞过,然后城里面就一片通红,他感到非常惨烈。这种的呈现,我们就找人画一些插画。

  再危难、再世道不济的时候

  该做的事你必须还得做

  杜兴:实地还有一个好处,你会近距离接触到古籍,亲眼看一下宋版书到底什么样子、敦煌遗书什么样子,感觉是不一样的。其实大家经常忽略,书也是一个物,本质上它和一个商代的青铜鼎没什么区别。是个物,就意味着它会损毁,它毁了就毁了。亲眼看到那些物,可以建立一种意识,这也很重要。

  北青报:做这个片子最难的是什么?

  杜兴:涉及到背景交代的一些东西,我们没有什么大的拓展,基本上都是这些年大家能看到的一些资料。那我们怎么弥补呢?我们用了大量当事人日记,幸好还有日记。第二个还很重要的是档案。

  我发现我们的档案很厉害,就你能看出在当时那样一个情况下,整个公文系统它是非常健全的。这你不得不佩服。

  北青报:我觉得当年那些人真是不错。那样的乱世,还都守土有责。

  杜兴:对。你会看到很多东西都有完整的记载,会发现各系统它整个运转其实一直在。比如虽然说在战乱,当时国民党还建了个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其实啥都没有,就一个牌子。但蒋复骢他们那个时候大家非常郑重,每天公文来电,他还亲自从重庆飞到香港,再潜伏到上海接头。非常有意思,这种公文系统、联系网络没断过。

  北青报:而且他们那些工作也挺有延续性。

  杜兴:对,就是这样的啊。当时就说这批书抢救了之后,以后只要光复,我们新的中央图书馆一定要用的。大家有这种必胜的信念,而且工作照旧。

  所以这就回到我最想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做这个片子,除了国宝之外,我们到底关注啥?我觉得第一个就是责任心。不管世道再乱,每天枪炮各种乱乱糟糟的,你该做的事情你都要做。无论馆长还是什么部长、校长、下面的工友,该做的必须得做,虽然有各种困难,但这是职责所在。

  我觉得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做事情,再危难、再世道不济的时候,你还在做事,这是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上你该尽的职责。我觉得这个很厉害。这些人身上都还有。

  像组织抢运《赵城经藏》那个八路军太岳军区二分区政委史健,他是早期非常纯粹那种共产党员,有私塾的底子,十六七岁到北京读新式的学堂,参加过“一二九”。后来去延安,22岁直接去山西当县委书记兼八路军的政委。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干部。那个时候“反扫荡”,朝不保夕的,他甚至把5000卷经藏分散,每个战士身上背几卷。

  如果不是他们这么搞的话,谁知道那些东西会哪儿去了。要么被日本人抢走,要么可能就像很多国宝一样,慢慢因为各种原因,你偷一卷我抢一卷,没了,极有可能。但是现在非常完整,4000多卷在国图,全世界留存下来年代最久远的一套大经藏,这多厉害。像史健他就觉得自己该干这事。

  尽管眼前的灾难看不到头

  没有截止日期的乐观是最厉害的

  北青报:而且好像人人还都有信心,就相信有一个未来。

  杜兴:对。其实大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打赢日本,但就都觉得人在这个世上应该有信心。最典型的就是清华大学那个马文珍,他就是一个职员嘛。

  北青报:嗯,他写的那些诗。

  杜兴:他的学问应该不会太高,不像朱自清他们那种大学者。但是他那些诗,本身你说有什么,辞藻也不华丽,但是很有意思啊——“叮叮当叮叮当,陆游和杜甫又跟我们逃了一次荒”。

  其实在他们内心,我想可能有更大的一个视野吧。中华民族一直多灾多难,我们说大一点,人类也一直多灾多难。尽管眼前的灾难看不到头,但他还是坚信我们一定可以的,一定能够战胜那些野蛮、不好的东西。这是一种无目的的乐观,没有截止日期的乐观是最厉害的,对吧?

  其实你说这些事情,别看那么久远,它其实非常有当下性。我们经常讲世界危难,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曾没有危难过,但是人你总还是有些你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东西不能停下来。

  北青报:挺棒的,我现在觉得得亏这个选题遇到的是你。

  杜兴:没有没有,我也是受教育。你见识不同的人,肯定会给你带来很多感触,然后慢慢就会有一些东西出来。

  我这两年慢慢发现,如果非要把我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做一个归纳的话,可能就是我刚才讲的,一种,在一个乱糟糟的世界里面,他有自己的一个秩序;第二种,他日常但是又有奇迹。这东西你叫它什么好呢?

  反正一旦深入,我发现就会被这种东西触动,被它触动我才会有表达欲。采写/本报记者 吴菲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畅通煤炭运输保供应

  • 老街故事·抚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