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民文学》,人民阅卷”:好作品是命脉,好读者是至亲
首页> 文荟频道> 四季书事 > 正文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好作品是命脉,好读者是至亲

来源:文艺报2024-11-19 08:27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交流会合影。鲍磊 摄

  作为“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交流会、“《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座谈交流会分别于11月15日和16日在广西南宁举办。20位通过“与辉同行”直播间订购杂志的读者代表,同30多位作家、编辑、阅读推广人等一起,与《人民文学》的编辑们面对面交流。他们表达心声,分享自己与《人民文学》结下的不解之缘,一起给刊物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中国作协党组的谋划和推动下,2022年,《人民文学》启动了“人民阅卷”行动,邀请读者评阅刊物,分享阅读感受。“人民阅卷”栏目在每期封二隆重推出,精选广大读者在读过杂志后的建议和心声。主动邀请人民“阅卷”,彰显了《人民文学》是“人民的文学”的初衷,既是对读者的深情召唤,也是包括《人民文学》在内的所有文学刊物在新时代办刊更上一层楼的自我鞭策和勉励。

  谈情缘,文学带来希望与力量

  读者薛园春在2024年第11期《人民文学》上做的读书笔记。

  “读完蔡崇达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两篇小说《命运慢跑团》和《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我流泪了。我的父亲是去年去世的。在他走后我一直没有走出来,我不知道今后要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下去。”读者代表薛园春一度泣不成声,“小说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爸爸对我说的。我没有想到文学作品有这么大的力量”。薛园春从包里拿出两期《人民文学》杂志,并快速翻开,彩色荧光笔迹布满了页面。那是她阅读时做的笔记,每一处、每一笔都记录了她阅读时的心境与感悟。她在杂志上画下的线,连接起了她与已故的父亲。她向大家分享了《命运慢跑团》中的一段话:“无论如何,父亲是拼尽了全力,才把我送到目前这样的生活,我想,我得就此努力,为自己构造好的生活,或许这是父亲最希望我做到的,或许也是我能为父亲做的唯一的事情吧。”作品中这些温暖的、让人感同身受的话语经由她告诉所有人,如果亲人离开了,该如何生活下去。

  在传统纸媒行业工作的读者张中国,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阅读《人民文学》。那时,他每个月都会用有限的生活费去书报摊买一本杂志,从高中到大学,从未间断。参加工作后,他忙于工作,虽然偶尔还会阅读文学作品,但却没再买过杂志。直到看到了《人民文学》在抖音的直播,他才在时隔多年后重新订阅文学杂志。他认真翻看今年的每一期杂志,阅读刊登的作品,感悟文字带来的厚重与深远意蕴。今年第7期散文《生活的美学》引起他的共鸣,“很平常的语言,看似波澜不惊,实际是直面现代人在热闹喧嚣之后,冷静思考发现的巨大落差。”

  读者张冬青是一位编剧,她与《人民文学》相识已有三四十年。至今她依然记得第一次看《人民文学》的情景。10岁那年的一天,父亲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又神秘兮兮地拿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还很紧张地叮嘱她不要弄坏了。她翻了翻,里面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便缠着父亲为她读。读到尽兴处,父亲还会表演一段,听到有趣之处她自己也会笑作一团。慢慢地,从父亲读到自己独立阅读,她开始对读书、识字、讲故事有了浓厚的兴趣,《人民文学》让她发现世界的神秘、有趣与无边无际。就这样,她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这本杂志所给予的心灵滋养,懂得了什么是善良、爱、坚强和勇敢。《人民文学》伴随她走过少年、青年的人生岁月,父亲离开后,她也告别北京,离开《人民文学》,这一别便是10年。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和《人民文学》都是她不愿触及的伤感话题,直到今年1月份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她再次与《人民文学》相遇,在下订单的那一刻,她就像寻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泪水倾泻而出,这泪水中流出的是思念,也是文学带来的温暖、希望和力量。

  来自陕西的读者张志方从小就爱读书。从小学到高中,他每天都如饥似渴地读经典、看名著,书里的很多场景、人物对话现在仍记忆犹新。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读到了《人民文学》,从中体会到那些或喜或悲、或甜或苦的滋味,令他久久难以忘怀。他说,这就是《人民文学》给他的力量,这也是文字的力量。尽管热爱写作,但是他没有成为作家,而是成为了一名出版工作者,在张志方看来,文学依然神圣,他从《人民文学》的“人民阅卷”中所获得的感悟是,进一步为读书人、爱书人服务。

  回忆起小时候阅读《人民文学》的情形,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对贾治行来说,这是快速写完作业的奖励,是特别愉悦和倍加珍惜的时刻。他至今记得,那些当时一知半解的诗歌,尽管时间流逝,具体内容变模糊了,但属于青春的悸动却永远留在记忆里……直到观看“与辉同行”直播,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那些熟悉的场景被唤醒了:“文学就跟小时候吃的饭一样,尽管吃的什么东西都忘了,但一定会记住妈妈的味道,或者某一个特殊的日子吃到的美食。这些东西都变成了我们的血肉和骨头,滋养着生命。”

  “回娘家”,读者为文学发展出谋划策

  读者丛一楠为《人民文学》发展做的思维导图。

  在15日晚举行的读者交流会上,有一位读者拿出手机,向大家展示她针对《人民文学》的发展规划所做的思维导图,从人民性、群众性与多样性三个方面,“描绘”《人民文学》的发展根基和发展前景。现场所有人都为有这样细心而富有爱心的读者而感动。这位读者叫丛一楠,专业是心理咨询。她认为,《人民文学》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但需要结合新媒介语境下读者接受方式的转变,探索刊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她提出了许多有趣、可行的建议,比如:将《人民文学》变成图文结合的杂志,把小说内容做成文化周边,打造读者杂志朗读矩阵……从她以及多位读者建言献策的热情中,记者看到了《人民文学》及所有文学刊物最坚实的后盾。

  丛一楠在现场还分享了她的父母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她的父母年龄大了,伴随而来的病痛不仅带来身体上的折磨,也给老人心理带来不小压力。于是,她建议父母买点书看看,“追求高尚的东西,不要被平常琐碎的东西过度缠绕”。后来,就订阅了《人民文学》及一些书籍。阅读让家庭的紧张氛围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丛一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自己一家的经历可以说明,“阅读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无论他(她)是多大的年龄”。

  “70后”读者陶丽回忆起她与《人民文学》的结缘,在她小的时候,一家人一起阅读《人民文学》的记忆深深埋进她的脑海里,成为她人生中的珍贵回忆。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陶丽意识到文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理科专业老师,她了解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使她深感不安。在她看来,文学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无限大的。她希望在全媒体时代,《人民文学》可以身先士卒,以更多元的形式,创造更多样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们读到文学、了解文学,最终爱上文学。

  在今年年初开始订阅《人民文学》全年刊物后,“90后”读者刘凡开始关注到《人民文学》抖音官方账号,会定期发布和作家相关的短视频。“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方式,可以拉近读者和作家之间的距离。每当我读到《人民文学》刊登出的文章时,我会好奇,文章的作者会是什么模样?他在生活中的表达又是怎样的?”在刘凡看来,《人民文学》完全有能力将这样的短视频进一步推广开来。“目前这些视频的点赞量和评论数都比较少,未来《人民文学》可以继续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精彩的内容,让更多的读者和观众通过这些视频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唤真情,作者编辑与读者同题共答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座谈交流会现场。冯海文摄

  读者的感受和建议,为作家的创作、编辑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这种因读者反馈而引发的改变,让文学作品和文学期刊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作家与编辑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紧密,围绕读者的需求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我在想文学刊物在作家跟读者之间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桥梁吗?好像比桥梁还要复杂;加工厂吗?好像比加工厂还要复杂。一个好的刊物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提炼时代的精华,某种意义上能够引导文学的方向,甚至影响作家的创作。”在16日上午的座谈交流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谈到,成为《人民文学》的一个作者,跟他先成为《人民文学》的一个读者密不可分。1977年,正在山东当兵的莫言就订阅了《人民文学》,从中看到了全国文学的面貌,读到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作品,大家共同反映这个时代,老作家有对历史的回应,年轻作家有对未来的憧憬,这样的阅读为他后来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刊物与读者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作家实现文学价值的重要环节”,莫言说。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心中,“人民阅卷”活动与剧场演出有相通之处。“一个剧在剧场演出的时候,你听着1000个观众的呼吸,所有的反应和你写剧本时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个互动非常重要。”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文学创作,当作家下了很大的功夫,确实动用了情感和力量,“一定是有回应、有回报的”。他说,把一些人物拉到时代的聚光灯下,让更多人看到,是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也是《人民文学》一个很重要的面向。而写出这样人物和故事的作品,会被读者看到,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座谈会上,几位读者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及作家康岩发表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10期的报告文学《传经者顾锦屏》,有的读者是流着眼泪读完的。顾锦屏倾注心血的译著署名为集体而非个人,作者用《诗经》一样的语言赞美这个集体:岂曰无碑,译著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以顾锦屏为代表的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群体,唤起了读者的敬意,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两天两场交流会,读者们说出了心声,编辑们听到了建议,作家们感受到读者赤诚的肯定与热爱,大家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坦诚相见”,将自己的所知、所思、所感“和盘托出”,共同谋划着文学刊物发展的未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谈到:“好作品是命脉,好读者是至亲。《人民文学》的办刊导向一直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同行,与读者同行。”他表示,“人民阅卷”行动举办3年来,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对刊物发行助推成效显著。《人民文学》也将不负所托,在办刊办社中坚守人民立场,心怀“国之大者”,积极转型创新求变,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王泓烨 李菁)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春节申遗成功

  • 走近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