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建平
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元气大伤。但老底子还在,收复两京后,中兴的表象又呈现在世人面前。
“天旋地转回龙御”,前度“三郎”今又回,李隆基又从蜀地益州(成都)返回长安,只是他已不是玄宗皇帝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也已经“宛转蛾眉马前死”了,他只剩下一个“前任皇帝”的虚衔:太上皇,只能在回忆中不断重温“绵绵相思”。
危难之中继位大统的太子李亨,率领全国军民浴血奋战,终于收复长安、洛阳,重回龙庭,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唐肃宗”,年号也改为“乾元”。年富力强,励精图治,日理万机,李亨自诩为“中兴之主”,文武百官也期望他是“中兴之主”。
这时,“百官今日再朝天”的喜悦,挂在当朝为官的诗人脸上,大家都憋着劲想放声高唱,尤其是蒙羞与囚禁后“官复原级”的王维。
公元758年3月18日,新皇帝第一次盛大的早朝仪式,高度聚光,意义非同寻常。这时一个叫贾至的牵头,掀起了一场“中唐诗坛四大天王的四重唱”,一时成为朝廷内外热议的话题,随后又流传成千古文坛佳话。
至今人们提起这“四重唱”,还是津津有味。
一
先说这个起头歌唱的贾至。
贾至,开元二十三年和杜甫一起进考场,他进士及第,杜甫落第。当时是中书舍人。也就是专门为皇帝撰写诏书的笔杆子。“舍人”这个官名的来历,最早是指贵族高官私人蓄养的有知识、有奇才的门客;后来成为高官、诸侯的幕僚代指;再后来才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专指。说白了,“舍人”,就是“自家的人”。
按照唐朝的官场规矩,这个中书舍人,算是“正五品上”。除“品级高”之外,还有个“背心和乳罩”的问题,这个位置是皇帝的近臣,必须是“亲近信任又十分有才”的人,才可以充任。
贾至这个“中书舍人”,又极其特殊。贾至是唐代洛阳才子,祖孙三人都干这个“中书舍人”。更巧的是,四十四年前,李隆基把他老爸唐睿宗李旦推上“太上皇”的时候,传位册书,就是贾至的父亲贾曾所写,现如今李亨把唐玄宗李隆基推上“太上皇”的时候,传位册书,又是贾至所写。唐玄宗感慨地对贾至说:“两朝盛典,出卿父子之手,可谓继美”。
身份地位特殊,才华也被朝廷认可,当此王朝中兴,权柄转移之时,不能不有所表现。
乾元元年二月丁未日(初五),唐肃宗踌躇满志地在大明宫含元殿召见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颁布新政,大赦天下。大乱初平,人心思定,新皇登基,人气正旺。百官盛装出席,万国使臣朝见。贾至一时诗兴大发,遂写就《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歌颂大唐帝国的伟大、皇帝的英明。诗曰:
银烛朝天紫陌长,
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
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
朝朝染翰侍君王。
二
再说诗界牛人杜甫。
安史之乱时,杜甫和王维一样,也被叛军抓捕关押。只是当时地位、名气没有王维那么显赫,没有被强迫担任什么“官职”,看管也不严,还可以写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关押一段后乘机逃走,一路狂奔至肃宗所在的凤翔(宝鸡),并被肃宗提拔任用为“左拾遗”(从八品上)。
有追求、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杜甫,苦熬、苦等多年,终于站在朝堂上,可以“忧黎元”,可以“肠内热”了。对唐肃宗这个新皇帝、对刚刚恢复的新朝廷,杜甫有十二分的感恩和信任,也对大唐王朝的中兴万分的期待。
一看到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顿时手起笔落,就是一首和诗:
五夜漏声催晓箭,
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
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
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
池上于今有凤毛。
三
第三个牛人是岑参。
岑参一直是唐代边塞诗的“扛把子”。一提到他,就会想到他那豪迈硬朗的诗风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岑参曾两次出塞到西部边疆军事首长身边当幕僚。一次是高仙芝,彷佛没有受到赏识,他几乎没有写过高仙芝的战斗故事诗。第二次是到封常清的幕府当书记官,这一次,他得到新上司封常清的重用和赏识,壮志凌云,豪气冲天,边塞诗一发不可收拾,其中代表作就是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给封常清写诗也是一首接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等等。
可是该死的安史之乱,让他和封常清都命运突变!前任上司高仙芝和现任上司封常清都奉命平叛,到长安周边组织抗敌。根据敌我形势,他们领兵退守潼关,采取死守策略。期间,皇帝求胜心切,民众心浮气躁,巧官借机进呈谗言,高、封两员大将被迫出潼关进兵攻击,战败被杀害。岑参深感痛心,又回到无依无靠的奔波中。
岑参从北庭一路颠沛流浪跑到唐肃宗行在:凤翔。
一到皇帝身边,才发现这里还有一“铁哥们儿”杜甫,当时在肃宗身边担任左拾遗。岑参一拜见,杜甫立马向肃宗极力推荐岑参,又联合裴荐、孟昌浩、魏齐聃和韦少游五人,一起“荐岑参可为谏官”。肃宗综合考虑就任命岑参为右补阙,职位品级(从七品上)反在杜甫之上。
这就算是从边塞战场回到朝廷中枢,而且还是平叛胜利之前,跟着新皇帝闹革命的老班底。
岑参和杜甫一样,也是第一次位列朝堂,躬逢其盛,心情自然很激动。见到贾至的大作,又看到杜甫都在唱和,哪有不唱之理?《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一挥而就:
鸡鸣紫陌曙光寒,
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
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
阳春一曲和皆难。
四
最后说王维。
安史之乱,最伤心、最憋屈的诗人就是他。
这次大难不死,重回朝堂,可谓“心思浩茫连广宇”。
他是久居朝堂,见识过许多大场面,所以写这类应酬话、场面诗,自然驾轻就熟。
但他是刚刚平反昭雪、恢复职务的“俘虏”,当年又名满长安,顾忌多多,只能静静地候着。
知道贾至写出那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岑参也相继唱和了,他才不紧不慢地献上自己的“和唱”《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送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向凤池头。
五
贾至这首诗,身处高位先发声,百官之中唱和的人,肯定不止这三个人。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这四首。
这四首“早朝大明宫”的诗歌,就像一曲“男声四重唱”,高亢靓丽,混声和谐,层次丰富,变化灵活,把当时声势浩大的早朝场面,描摹得生动传神,歌颂得繁花似锦,朝堂上下一时传诵得不亦乐乎。四首“早朝诗”,也从此凝固为唐代诗坛的典范之作。
《全唐诗》收录近五万首诗歌,唱和之类诗歌一万首左右,精彩的私人交际唱和诗很多,但这类政治场合的应制类唱和,只有这一组,堪称模范。
后世诗词爱好者、研究者,也喜欢琢磨玩味这四首同题唱和诗的优劣短长,各家观点,众说纷纭,一直吵到今天。
苏东坡说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最佳。
杨万里说岑参“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抚旌旗露未干”高妙。
顾璘说四首诗中“右丞与老杜颉颃”。
蘅塘居士编选《唐诗三百首》,只选岑参和王维两首。
说岑参第一的人很多,如明代的周敬、周珽、陆时雍、邢昉等人,清代的黄生、吴昌祺、方东树、施补华等人。周敬甚至认为岑诗可为“唐七律压卷”,能够凌驾杜甫、比肩王维,甚至有所超越。
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的唐诗排行榜,则把岑参的“早朝”排在51名,其余都在百名之后。以边塞诗出名的岑参,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他排名最高的诗,竟然是这首应景之作。
说王维更胜一筹的,也大有人在。《唐音癸签》评议说“右丞擅场,嘉州称亚,独老杜滞钝无色”。《唐诗别裁》则说“右丞正大,嘉州明秀,贾作平平,杜作无朝之正位,不存可也”。《唐诗选胜直解》则更极端,说王维的早朝诗“应制诗庄重典雅,斯为绝唱”。
研究王维独成一家的王志清教授,则论定就全篇看,王维此一首“早朝”应在第一。
胡应麟有一个比较公允的评析:“圣朝”四诗妙绝今古。贾舍人起结宏响,工部诗全首轻扬,王岑二作俱神妙。细校王岑之作,岑以格胜,王以调胜,岑以篇胜,王以句胜,岑极精严缜匝,王较宽裕悠扬。
清代专门研究王维的专家赵殿成说:“早朝”四作,气格雄深,句调工丽,皆律诗之佳作者。若评价全篇,定其轩轾,则岑为上,王次之,杜贾为下。
对历代评议和纷争,纪晓岚很不以为然,说了一番调侃话:四公皆盛唐巨手,同时唱和,世所艳称。然此种题目无性情风旨可言,仍是初唐应制之体。但色较鲜明,气较生动,各能不失本质耳。后人拈为公案,评议纷纷,似可不必。
六
其实,这四首诗,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组合,是一个四重唱的完美乐曲,不宜单独去看、去听。强行分出高低优劣,反而破坏了整体和谐。唱和、唱和,犹如对山歌一样,这边唱来那边和,才有意思、才有情调。
历代评议者,都是从立意、谋篇、造句、遣词等来分析,也就是就诗论诗,专业研究唱和的用韵规则、遣词造句。
其实唱和诗,最应该研究的是,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心态、经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每个人扮演不同角色,写出自己的特色,最后完成唱和诗的整体组合。
写唱和诗,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我是谁?在什么场合?我唱和谁?我要表达什么?我要避免什么?由此出发,去研究分析诗的内容,才能看到文字后面的“文章”。
七
贾至,是世家出身,年方四十,玄宗、肃宗两朝担任中书舍人,紧跟随侍皇帝左右,深知宫廷政治的奥妙,长于公文写作的迂回曲幽。这次安史之乱,他先是追随唐玄宗逃亡成都,在得知太子李亨已经在群臣簇拥下于灵武宣布继位时,唐玄宗才派他与房琯从益州赶往灵武宣读册书,承认太子李亨正式登基。新皇帝趁机把他留在身边,继续担任中书舍人。但他知道唐玄宗的让位和李亨的接班,隐藏着复杂的内幕,他亲手起草的册书,父子两人“互相册封尊号”,都是写给别人看的“面子话”。他更知道,虽然收复京城长安,皇帝回到大明宫,但叛军仍未彻底剿灭,战斗仍很激烈,大唐王朝只是刚刚缓过一口气,离真正的中兴,还路途遥远。他的内心是真诚期望大家团结奋斗,实现中兴。
这次班师回朝,他是随着肃宗皇帝一路回鸾,扈从圣驾。今天早朝盛典,他也是参与筹划准备忙前忙后。所以,大乱初评,新皇就位,圣驾回宫,百官再朝,中兴气象,贾至作为皇帝心腹,知道值此特殊时期,团结和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早朝盛典,不能没有颂歌。自己要尽本分,要率先发声领唱。
早朝一结束,贾至立马拿出自己的诗歌,并在题目上明确“示两省僚友”,说这是暗示,还不如说是“明示”:我开了腔,你们就赶快跟着合唱吧。
正因为贾至这种特殊身份、特殊心态和特殊定位,他的诗就要中规中矩定好调:要歌颂、要感恩。他不能放纵自己标新立异。
后人评价说,贾至的这首诗“起结宏响”“整体气象轩冕”。这就够了,角色定位清晰,任务完成出色。
用四重合唱的语汇说,就是学院派唱法,主旋律腔调,珠圆玉润。
八
杜甫那年四十六岁。他出身好,祖上杜预魏晋时有名的儒将,爷爷杜审言初唐文坛一面旗帜;他心气高,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才气,自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性格狂傲,运气不佳,先是科举考试不顺,后来当官仕途也不顺。四个唱和的牛人中,就他不是进士出身,但他却是最接近社会底层,最关注社稷民生,也最热衷仕途。安史之乱,自身几经磨难,也亲眼看到社会的生灵涂炭,期间写了大量反映战乱中民生疾苦的诗歌。
这次,随从肃宗回京,又担任左拾遗,位列朝班,算是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他的唱和,虽有政治需要应制的因素,但更多体现他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
所以,杜甫这首诗,一改他“沉雄顿挫”的诗风,体现出“清词丽句”的灵动。
贾至长期深居宫中,伴君如伴虎,处处谨慎,行文自然有拘谨之处;旦夕沐浴皇恩,字里行间也自然会流露出沾沾自喜之色。
杜甫则才华横溢、饱经风霜,又自负自傲。此时刚刚受到新皇帝赏识,急于有所作为,自有“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那种跃跃欲试和心高气傲的名句。加上四人之中,杜甫与贾至关系最近,所以合唱之时也少了顾忌,最后的赞美也毫不掩饰。
用句音乐词汇说,就是杜甫的声音很有沧桑感,有男中音的磁性和张力。
九
岑参,出身显赫,其曾祖、曾伯祖、堂伯父都当过宰相。自己也争气,三十岁考中进士。这年正是四十岁的壮美年华,有才华,有抱负,也有勇气,军旅生涯又练就了豪迈、奔放的诗风。
他长期在边疆地区搞军事工作,安史之乱后,从安西直奔肃宗行在凤翔,在杜甫等人举荐下,第一次担任朝官右补阙。这次也是第一次见识百官朝见皇帝的场面。
对大唐王朝,对肃宗皇帝,对贾至等僚友,岑参都有热望和感恩,对早朝场景怀着新奇和憧憬仔细观察。
所以,他的诗首句“鸡鸣紫陌曙光寒”,既有听觉“鸡鸣”,又有视觉“紫陌”,还有感觉“寒”,紧扣贾至的原诗,别出心裁地点明时间的“早”、气氛的“静”和气温的“寒”。接下来的莺啭、春色,金阙、晓钟,玉阶、仙杖,都是从听觉、视觉、感觉三个维度描写暮春时节的皇宫,有声有色有新意。最为人称赞的那句“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更是把这个特点发挥到顶点,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朵、轻抚的杨柳、猎猎的旌旗、威武的佩剑、晶莹的露珠,在这两句诗里组合成“场面开阔,色彩丰满、气氛庄严“的画卷。
与贾至的写景相比,岑参写的灵动细致,字里行间展现出“好奇的目光”“奇峭的诗风”和“创新的思维”,甚至有点山野之生气。这正反映出贾至久居其中,对宫中景色已经不新鲜、不十分在意了。而岑参却是初入宫禁,处处留心,用心描画。尤其是那句“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抚旌旗露未干”,“景语”之中含“情语”,凝练、精确描画早朝场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格底色、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历来被诗家赞誉。
但岑参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也知道唱和的对象是什么人,结语回到“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谦恭自守,甘拜下风。“和皆难”,这“难”字确实流露出岑参内心的真实感受。贾至是正五品上,自己是从七品上,平时哪有机会参加早朝,这样的合唱,也许是“仅有”了。
通篇看,岑参的诗,与贾至的原作句句紧扣,又处处创新,严谨中透出硬朗,谦和中透出昂扬。
在这一曲四重唱里,岑参的音域宽、音色亮,表达精致,大有“民歌风”唱法的生气勃勃。
十
这个时候站在朝堂的王维,与其他几位诗友的身份和心态,大不一样。
王维多才多艺,少年成名,长期受到京城皇家贵族、达官显贵的尊崇,安史之乱前就担任五品高官,可谓名满长安,誉满京城。安史之乱中,被贼人俘虏,受尽屈辱。最后被皇帝赦免无罪,恢复官职。但毕竟有此一节不光荣的历史,成为心中隐痛。
五十七岁的王维,深知自己不能冒进,抢人风头,遭人恨;也不能太落后于人,显得政治消沉,不卖力“新朝”。不能写的太“扎眼”,让当朝红人贾至尴尬;也不能写的“太水”,让人觉得应付差事;他不会有贾至那样的自得自喜,更不敢像杜甫、岑参那样露出踌躇满志的模样。关键时刻,政治姿态、政治站位,必须拿捏准确。
他首先找准了角度和站位。
贾至、杜甫、岑参三人,以“臣子”身份,从“上朝”的角度,用仰望趋步的姿态和目光来写早朝。而王维则从“天子临朝”这个角度和高度入手,用俯视、平视的目光,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描绘出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与皇帝的尊贵与威严。尤其是那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自信、开阔,一下子把全诗的立意、格调拉升到一个新高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了“皇家气派”“国际眼光”。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鸡人报晓”和“皇帝更衣”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神秘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颔联从大处着笔,颈联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次第打开,深邃伟丽还带一点神秘感;万国的使节依次朝拜天子,威武庄严又透出海纳百川的气度。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搭配,勾勒出皇帝的骄贵。轻烟“欲傍”龙袍的情态,也是景语之中含情语,暗合贾至的“共沐皇恩”诗意。
结尾两句用“五色纸起草诏书”这一典型细节,表明贾至身份特殊、参与机密,正在为皇帝干大事情。夸人不带马屁声。
王维的诗,平和淡定,雍容华贵。一看就知道是“个中老手”,对早朝的流程、细节、秩序、氛围把握精准,对皇帝的威仪、官员和使臣的礼节稔熟于心,对贾至的身份地位、工作特点、心理状态了如指掌,写得不显山不露水,但政治站位、眼界胸怀非比寻常。
《唐律偶评》说:“诸篇但叙入朝,此独从天子视朝之早发端,善变而有体。落句用裁诏收舍人,仍不离天子,是照应之密。”
在这一四重唱中,王维是那个难得的低音炮,浑厚、低沉、绵长,有余味,能包容,不张扬。
十一
四大天王,写下四首唱和组诗,留下千古绝唱。
整体看,贾至是从宫内看早朝,陪在皇帝身边看早朝,写的是近景;杜甫、岑参是从宫外进去看早朝,是远远张望看早朝,写的是中景;王维是从天子高处看早朝,是跳出早朝看早朝,写的是全景。
每一个人都在“方队”中寻找自我,每一个人又在“规矩”中体现自我。各展其才,各呈其妙。其中魅力让后人玩味至今,余响犹在。
十二
这一年六月,有玄宗背景的房琯被罢相,杜甫拼死上疏营救,惹怒肃宗,被赶出朝廷,一起赶走的还有贾至、严武。
不久之后,岑参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也被贬为起居舍人。不满一月,又被贬谪至虢州长史。
四个主唱歌手,只剩一个王维“独立寒秋”,环顾左右,曲终人散知音稀。从此,王维身在朝堂,心归田园,潜心参禅,成了大隐隐于朝的“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