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汉,是冶铁炼钢技术(治石工具)的高速发展阶段,也是刻字技术迅速改进的阶段。各种不同的刻字技术有其明显的、可以用于断代的特征。
目前,对于“昆仑石刻”的真伪,出现了正方、反方的很多观点。朋友说,这是传世文献有罪推定论和出土文献无罪推定论的“世纪大战”。
传人皆儒吏,反映了范晔关于地方治理主体的主张;循吏崇尚“民本”,施行仁政,体现了范晔地方治理思想的核心;治政“宽猛得宜”,又彰显了范晔地方治理思想的务实精神。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高等教育研究》正是系统梳理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史的一部力作,以扎实的文献研究全面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之路指引了方向。
07-15
日前,在山东省聊城市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数十名来自高唐县的中小学生亲手体验了雕版印刷传统技艺。棕刷与雕版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清晰的字迹便跃然于宣纸上。
07-15
理论范畴总是处在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其演变往往受到时代的深刻影响。近代是中国古代诗学向现当代诗学过渡的关键节点,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传统诗学范畴在此时期经历了不同命运。
07-14
“江山之助”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数十年来,关于“江山之助”说的研究很多。代表性的有吴承学、蒋凡、汪春泓、陶礼天、周锡山等先生,他们分别从地域风格、地域文化、本义、文学地理学等角度切入,各有见地。但整体来看,学者们讨论“江山之助”时,多是普泛意义上的文学(甚至连文体也不分)。这样,导致诸多问题的讨论过于笼统甚至以偏概全
07-14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辑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收录了从先秦至齐梁时期的作品。到了隋唐之际,经萧该、曹宪、李善等人注释推广,加上科举制度重视文章创作,《文选》逐渐成为古代文人研读的必备书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典籍之一。《文选》的编纂特色鲜明,以文体为纲,其中居于首位的是赋体,班固的《两都赋》又居于诸赋之首。问题是,《两都赋》缘何居于首位?
07-14
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7月2日,《光明日报》副刊《朝阳》便刊发了时年46岁的作家、民俗学者钟敬文的文章《我们欢欣鼓舞》。
07-11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初入仕途的杨万里赣州司户参军任满,返回吉水老家。第二年十月,调任荆湖南路永州府零陵县丞。他接到朝廷命令后,立即出发,于十月下旬抵达永州。至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任期满,杨万里在永州待了3年4个月。
07-11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已成晋宋诗学转变之定论,谢灵运作为此一诗学转折的关键人物,被视为山水诗的鼻祖。但实际上,对于魏晋以来的玄学山水模式,
06-30
“江山之助”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数十年来,关于“江山之助”说的研究很多。代表性的有吴承学、蒋凡、汪春泓、陶礼天、周锡山等先生,他们分别从地域风格、地域文化、本义、文学地理学等角度切入,各有见地。但整体来看,学者们讨论“江山之助”时,多是普泛意义上的文学(甚至连文体也不分)。这样,导致诸多问题的讨论过于笼统甚至以偏概全
07-14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辑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收录了从先秦至齐梁时期的作品。到了隋唐之际,经萧该、曹宪、李善等人注释推广,加上科举制度重视文章创作,《文选》逐渐成为古代文人研读的必备书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典籍之一。《文选》的编纂特色鲜明,以文体为纲,其中居于首位的是赋体,班固的《两都赋》又居于诸赋之首。问题是,《两都赋》缘何居于首位?
07-14
黄庭坚《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一文系统提出了关于诗歌的见解,历来学者多认为这是黄庭坚“温柔敦厚”诗学观的阐述,如章培恒主编之《中国文学史》认为“很大程度上带有为了避祸而自我抑制的因素”,袁行霈主编之《中国文学史》认为“反映出宋代士大夫趋于内敛的心态”。
07-07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