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出现、生成式模型的发展,正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和写作的意义。事实上,正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我们才更加意识到某些东西是它无法替代的。
科学家担纲顾问,深度参与科幻影视创作,作家瞄准科技前沿,畅想新技术应用场景……近年来,科学与文艺的融合创新,成为文化领域一抹亮色。
科幻、玄幻、机器人、虚拟人、折叠术、分身术,这些陈崇正小说的关键元素,更像是人工智能时代想象力释放所留下的印痕。《归潮》为作者创造了一个重新面对故土、面对自我、面对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时刻。
近日,《迈向工业5.0》一书由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月14日下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主办的“探寻中国工业5.0发展之路暨《迈向工业5.0》新书发布会”在杭州市河坊街南宋书房举办。
01-17
日前,“七十五载迎盛世 砥砺前行续华章”《新中国经济简史(1949-2024)》分享会在京举行,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经济简史(1949-2024)》一书进行推介。
01-16
1月9日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剧院举行的“歌游内蒙古‘非遗·家园’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上,《歌从田野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濒危抢救项目——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下简称《歌从田野来》)新成果发布会暨赠书仪式同步举行,呼伦贝尔市图书馆获添珍贵馆藏。
01-15
宋代文学繁荣昌盛,涌现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众多大家。然而,若要从中挑选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人物,苏轼无疑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选择。
12-30
罗新璋(1936—2022),浙江上虞人。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译审。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3年进入中国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从事中译法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转攻法译中。译有《红与黑》《列那狐的故事》《巴黎公社公告选》等,编选《翻译论集》《古文大略》等,著有《译艺发端》《罗新璋译文自选集》,校读《傅雷译文集》。
12-23
12月17日晚,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在成都举行。在为期4天的诗歌周举办期间,中外近百名诗人围绕“AI时代·诗歌传承与人类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诗歌交流活动。
12-18
哀乐声中,叶先生的灵车被徐徐推入,安放在紫色雏菊和白色百合簇拥着的美丽莲形花台的中间。静静地,大家排成蜿蜒的长龙,队伍越来越长…… 叶嘉莹先生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名誉会长,我们对叶先生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
12-04
中华民族素有变革与创新的精神特性与实践传统。这种精神特性与实践传统是中华民族在求生存谋发展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文化品格,它凝聚着中华民族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的革新意识和理念,构成中华民族重视改革、推崇创新的思想根源之一。从整体来看,《易经》中蕴含的革新意识与理念,主要体现在其阐释的以“生”或“生生”为核心的阴阳变化的天道观、本体论与价值论之中。要言之,《易经》中强调的天地“唯变所适”的鲜明理念和天地生生变化的不易之德,不但彰显出一种明确的革新意识与精神,也系统说明了革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其中蕴含的革新意识也表现为一种系统的革新理念。
01-06
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一般来说权威的批评者发掘出这些作品的价值内涵,赋予其合法性与权威性,致使这些作品在一定历史语境与文化场域中受到读者尊崇,从而得以上升并最终确立经典地位。回溯陶渊明诗歌经典化的进程,我们并不否认批评家、文化场域等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但必须明确陶诗文本的永恒价值才是关键。陶诗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以及可读的无限性,这些质素是陶诗成为经典的根本所在。
01-06
研读陶渊明,可以发现学者通常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他对传统孝道的文学书写。陶渊明撰作“五孝传”,每传选取历史上具有典型孝行的代表人物,叙述其孝行、赞美其孝德,这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绝无仅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桃花源诗并序》)诗人倾情描写的桃源胜境,也是一个充盈着孝道精神的古代理想社会。陶渊明对于传统孝道的文学书写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01-06
宋代确立了两种解陶模式:一种是以苏轼为代表的立足于人生哲学和诗学的解陶模式,重在高扬陶渊明超然旷达的生命境界、体悟陶诗平淡真淳的艺术特质;这是锺嵘“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观念的深化和拓展;另一种是以汤汉为代表的立足于政治学和伦理学的解陶模式,着力表彰陶渊明忠愤苦节的政治品格、发掘陶诗深衷隐痛的微言大义;这无疑是对《宋书·陶潜传》中“耻复屈身后代”说法的充实与重构。后一种模式的确立与传世《陶渊明集》卷三所载《述酒》一诗密切相关。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