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前几天,我的邮箱收到程玉才发来的大邮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牛氏一家子》,他留言嘱我写个序。
这真是个时间久远的期待----我指的是玉才的小说付梓。我记得,大概在中学时期,我们那时都还是十几岁的天真少年。某日,程玉才神神秘秘地对我说,他要写小说,而且是长篇。
白云苍狗,岁月倏忽。不觉间,吾等老之已至,玉才却给我送来一个惊喜:他的首部长篇《牛氏一家》终于付梓。
写小说,看来玉才不是说说而已。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成真,我由衷地为玉才高兴,也由衷地对他表示钦佩。高兴地是,玉才数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将少年的心愿付诸实际,终于奉出心血之作。首部长篇,就出手不凡,其质量之高,令人刮目相看;钦佩地是,玉才始终怀抱文学梦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其执着的创作态度,令吾等虽有梦想、却多是坐而论道者汗颜。
说实话,刚接到他发来信息,说写了部长篇,请我给看看,我以为他的小说仅是圆梦之作,对其质量期望不高。待我陆陆续续读完此书,我不得不赞叹他数十年积攒的文学功力和社会观察力。现在提笔给玉才长篇小说写序,深感力有不逮。
我和程玉才是中学同学,相处时间不长,也就是一年左右,但结下的友谊却是长久的。之前,我在西安西藏保育小学读书,这个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进藏干部的子弟。进中学,才读了个把月,上面传来“一号命令”,城市人口疏散,我由西安转学到嬢嬢(我母亲的妹妹)工作的地方,就读重庆山区一个工厂的子弟学校。
这个工厂是“三线建设”的项目之一,位于华莹山区的猴儿沟。厂区藏在一个小山凹里,沿碎石公路两侧,则是工厂职工宿舍,楼房大都是三、四层,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周围则是大片的水田和两三个小村子。
玉才在班上个子最高,是篮球场的主力,我们工厂里的子弟与周边农村少年的打架是少不了的,而玉才在我们初二班,也是绝对主力。周未,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去遥远的乡村集市赶场,翻过山梁,走过田埂,绕过水田和池塘,惠风和畅,往事历历在目。
改革开放之后,猴儿沟的工厂整体搬迁到了成都郫县(现在的成都市郫都区),原来的厂区废弃。我们中学同学在成都也聚过几次,每次见到外强内秀的玉才,闲谈中感到他阅读量很大。这大概就是他长期在为创作作准备吧。
《牛氏一家》是一部十来万字的小长篇,写的是牛世运、孟小娥夫妇因小娥不孕所产生的家庭矛盾、并由矛盾冲突带来命运变迁的故事。背景是改革开放中农村的变革、城市的变化,农村人进城打工,城里人到农村开农家乐等等。牛家的故事由龙泉驿这个城乡结合部延伸到成都和深圳,从平凡日常的琐碎生活,反映人们的心理和生活变化。小说叙述呈三部曲式递进:详和(带有轻喜剧色彩)、冲突、伤感(悲剧色彩)。
我认为这部小说是成功的,所涉及的题材,也是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中所少有。说其成功,首先得益于语言。小说有浓郁的四川方言特色,浓浓地散发出民俗气息,地方话语词汇传达出川人特有的诙谐幽默,通过对话,人物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不由联想到明清小说平实、娓娓道来的文字叙述风格。我很惊讶玉才对小说语言这么到位的把握。现在很多小说,不是半文半白,就是晦涩难懂,读玉才这部小说,平铺直叙,如饮白开水,直接了当,解渴。著名小说家汪增祺的小说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是他小说语言都是普通生活中的大白话,通俗不失雅致,直白不失委婉,读来有弦外之音的领悟,也有出其不意的惊喜。贾平凹小说成功,很大程度也是得益于陕西方言的运用和描述,加之熟练地运用古典小说的叙事技巧,给小说人物增色不少,并使其成为一大特色。韩愈说“文之短长,声之高下”,川人说话声高,用语句短,表达直白,有时还很粗俗。玉才小说中大量使用四川方言中的俗话俚语,使人物鲜活起来,看来玉才也已深谙古典小说之道。
以家庭为主线的文学作品很多。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巴金的《家》;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等。还有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影视作品如《瞧这一家子》《我爱我家》《都挺好》等,也给人深刻印象。
《牛氏一家》十个章节,前八个章节尚可,情节紧凑,后两节稍有松散,人物命运变化尤其是孟小娥的由自主创业到“卖淫女”略有牵强附会之生硬。但整部小说仍然是成功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吸引人的,是近年来我看到写现实题材的上乘之作。牛家的家庭矛盾是以牛百顺儿媳不孕所引起,牛百顺带着强烈的“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的老观念,强迫儿子与媳妇离婚。孝顺的牛世运与通情达理的孟小娥勉强为之,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重归于好,但社会的复杂纷扰和百变人生之叵测,使他们的命运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牛家以及周边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现今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如蛛网般纵横交织,可谓零零碎碎,一地鸡毛。语言诙谐中带有惆怅,故事平淡中总有莫测变化。最后,孟小娥虽有幸逃过汶川地震之难,却陷于社会丑陋之灾,其悲剧式结局令人唏嘘。
或许读者诸君以为我与玉才曾是同学,对此部小说不免有夸大、虚夸之辞,且慢,且请翻阅几个章节,我想,你会有自己的审美判断。期待玉才有更多的佳作问世。是为序。
刘伟(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
2021年8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