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庄电一
今年6月的海原之行,在我心中产生的震撼,是出乎我的预料的。
海原对我来说是不陌生的,我对海原也是比较了解的。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在职时曾多次到海原采访,也多次报道过海原。
海原过去给我的突出印象就是两个词:贫穷和荒凉。我过去对海原的许多报道也是据此展开的。其中,《海原县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海原县的文物放进了看守所》《歌舞剧<花儿故乡>的遗憾》《5万元排演费难倒文化局局长》曾引起广泛的关注,有的报道引来了捐赠,有的报道引起相关领导的关注。正是因为这些报道,让我形成了对海原的固有印象。
1995年12月18日,我曾以《没有苗圃的园丁》为题,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史店乡沙河村女代课教师陈富莲在村里没有校舍的情况下腾出自家半间住房艰苦办学的故事,随后又报道了吴忠市姑娘马皑冷自愿前来与陈富莲共同办学的事迹。
2000年,海原县农家三胞胎兄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却因高昂的学费而一筹莫展,我在光明日报上做出的系列报道,对他们一家、以及全国各地与他们类似的贫困家庭摆脱困境起了一些作用。
这些报道,让我对海原充满着感情,我也长期关注那里的一切。
今年6月的海原之行,考察、采访历时5天。和几位老记者一起,我们的足迹没有局限在一地,我们跑遍了海原的很多乡镇,了解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踏访了古城、古堡等文物古迹,考察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实地采访了闽宁科技园。我们为华润高端肉牛精深加工项目而感到振奋,又为三河镇派出所的精细管理、周到服务而啧啧赞叹。这种全方位、多侧面、多形式的观察、走访、调研,让我对今天的海原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彻底颠覆了以往对海原的印象。我不仅看到了海原生态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而且看到了海原人摆脱贫困之后的精神面貌和海原未来的发展前景。
海原县的变化让我刮目相看,今日的海原已不是昔日的海原了。尽管这次海原之行只有五天时间,但我记下了大量新闻素材;尽管关于海原我已经写了多篇报道,但还是感觉不够多;尽管此行已有很多收获,但我坚定的认为还是应该有更多的收获。
未来,我希望有机会再来海原,希望有机会再写海原!
(作者系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原宁夏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