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探寻永恒真理 创新抒写手法
——读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
刘世佳
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陈启文撰写的3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作者在前作《共和国粮食报告》的基础上,历经十几年创作完成的。我阅读后欣喜地感到,作为文学作家能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撰写农业特别是粮食方面的书籍,这是少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不仅需要作者深刻认识“三农”问题,还需要具有高水平文学创作才能,否则是很难将两者融为一体的。
什么是好作品?笔者认为,关键看是不是抓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害问题、生活不可缺少的需求问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的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等,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找到解决的办法。陈启文的报告文学正是遵循这样的思路,回答了为什么要保障粮食安全、怎样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
这部报告文学把粮食看成是自然和文化、精神、信念的融合体。对于任何一个时代而言,人民都是国家的基石,粮食则是人类的命根子,而粮食安全则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定盘星”。这部报告文学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粮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巨大变化,探索了粮食事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在写作中,作者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铺开内容,夹叙夹议、以古论今,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作者还做了大量实际调查,从不同角度采访了种粮农民、科技工作者、粮食销售商、粮库护粮员等,深入探寻粮食生产的方方面面,以小切口反映大问题,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认识和启迪。
本书中,作者从“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等关键点逐一切入,透过小岗村的命运变迁,折射一个国家的命运;从北大荒开垦之初的刀耕火种、人拉肩扛,到大型机械,再到如今的精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无人农场”,揭示共和国粮食之路的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在“藏粮于技”上,本书展示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尤其是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培育出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水平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感人事例;在“藏粮于地”上,又详细讲解了国家一方面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惠民政策。
这部作品总结了中国特色的粮食生产发展之路的基本经验,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改革创新,科技攻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饭碗》的出版不仅让读者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唤醒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而且让读者了解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辉煌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和奋进力量。
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新中国粮食工作的重要发展历程,以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性的笔调,呈现“大国粮人”与“大国粮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新中国农业发展之路留下了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鲜明时代主题生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十四亿中国人粮食安全问题的责任和担当,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激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为全世界解决粮食供给问题提供了典范。
(作者刘世佳,系黑龙江省科顾委常务副主任,黑龙江省人大第三方专家评估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编审、研究员,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庆精神与龙江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