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李婷
眼下正在沪上热展的“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登上最新一期“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该展览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久未露面的中华艺术瑰宝——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难得的亮相。这是丝织艺术巅峰之作,不仅完美呈现了绘画的效果,近观画面,随观察方向和角度不同,可见丝光流转,山石坡地、水禽花卉等色泽、光影皆有变化。观众惊叹于作品灵动气韵的同时,忍不住掏出手机来拍照拍视频,但往往会被现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制止。人们不禁疑惑,为何不能对《莲塘乳鸭图》摄影摄像?这幅宋缂花鸟之翘楚又有何待解之谜?
眼下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局部)。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采用植物染料染色,对光的敏感度极高
缂是一种通经回纬的纺织工艺,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故有“缂丝”之名。因其织作耗时费工,素有“寸缂寸金”之说。受宋徽宗推崇的院体画影响,缂丝技法由唐时纹样图案主用平缂、勾缂技法,转向与绘画生趣和意境相融的多种戗缂技法方向发展,形成不同流派,南宋朱克柔便是其一代表。朱克柔融合院体画艺于缂丝技艺,以纤细的合色花线(合花线)作调色,以缂丝技法来摹画水墨笔意,晕色效果自然天成,精工细作,后世赞其名为“朱缂”。
据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介绍,目前所知的朱克柔缂丝作品总共有7件,辽宁省博物馆有《山茶蛱蝶图》等两件册页,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四件册页,上博的这件《莲塘乳鸭图》则是尺幅最大最精的。此作品原为庞元济旧藏,其后人庞维谨等于1952年连同5件明清缂丝书画一并捐赠。
入藏上博以后,《莲塘乳鸭图》曾短暂地展出过,但由于丝织品的脆弱及文物保护的需要,已几十年未露面。此次展出,是它在上博人民广场馆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因其是有机质的材质,对展出环境、温湿度有极高要求,上博为它特别设计制作了抽屉式高密封展柜以及可进行微调的操作系统设备,以减小柜内环境的波动;展柜内放置高效调湿剂,使相对湿度控制在合理、适宜范围,布设无线环境连续监测传感器,实时掌握温湿度、二氧化碳等数据,确保展陈环境安全。
鉴于缂丝对光特别敏感的特性,本次展览严格控制展品的照度,上博对展厅内部的照明也进行了量身定制。“展厅光线暗,观众拍照免不了使用闪光灯,缂丝采用植物染料染色,对光的敏感度极高,不利于文物保护。”于颖透露,《莲塘乳鸭图》流传千年至今已出现了褪色现象。其中,红色部分是较早出现褪色的,绿颜色的部分也没有原来那么鲜绿,石青部分亦是,底色因为纤维蛋白老化有些泛黄、加深。“可以想象,整幅作品过去的颜色会更鲜亮。我们要对它进行更加精心的呵护,使其延年益寿。”
宋缂花鸟之翘楚,两大谜团仍旧待解
初夏,江南水乡最好的季节。双鸭浮游于萍草间,乳鸭相随,白鹭在侧,翠鸟蜻蜓点缀其间,白莲红蕖萱草环绕,水波荡漾。这一幕生趣盎然,被定格于《莲塘乳鸭图》中。从题材上看,这幅宋缂花鸟之翘楚表现的是富贵吉祥、成双成对的寓意。作品中花卉或并蒂或结子,皆为双数,禽鸟飞虫也是成对,但画面最上方的却是落单的翠鸟、燕子和蜻蜓。于颖表示,缂丝是从下往上织的,尤其是燕子应该是双双对对的,左上角有一只翠鸟头部也有缺失,从构图上来说,这件作品可能还未完成或逸散了一部分。
而关于《莲塘乳鸭图》作者朱克柔的性别,在学界也依然是一大谜团。画面中青色湖石上缂织了“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款,“克柔”朱文印。从朱克柔的传世作品中,留下其朱刚名讳的也就此一件。文徵明的曾孙文从简记载了他所知的朱克柔,“云间(今上海松江地区)人,宋思陵时,以女红行世,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为罕购……”从中推测,朱克柔很可能是女性。然而,古代缂丝技艺是传男不传女的。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手工艺复兴,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增强,女性才开始从事缂丝技艺。目前,关于朱克柔的性别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