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荟频道> 今日推荐 > 正文

队伍上的伙食

来源:文汇报2023-01-20 10:13

  裘山山

  我很少写到吃,盖因为不善厨艺。我曾深刻反省,老妈的厨艺超级棒,我为此写了一篇《厨房超人》赞美她。老姐也不错,基本继承了老妈的优良传统。我是怎么回事呢?某一天忽然想,是不是因为我长期当兵的缘故?长期吃队伍上的伙食,导致第一,对伙食不挑剔,第二,感觉没必要学,专业的事有专业人士做。所以有了不挑剔的嘴巴和容易满足的胃。每次下部队,部队领导在饭桌上客气说,我们伙食一般,你将就了。我总是大嗨嗨地说,没关系,当兵的嘛。言下之意,我是很好对付的。

  其实部队领导也就是客气一下,那些摆上来的菜一点儿不亚于饭馆里的。现在部队炊事员要考个烹饪师什么的,轻而易举。不止是机关,就是基层连队也一样。记得十几年前我跟工作组在西藏走边关,突袭一个连队午餐,真是很好,四菜一汤,色香味,加上营养,俱全。现在就更好了,已经是六菜一汤了。老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那么战士是钢的话,伙食必须是金刚了。

  当然,以前不行的。至少我当兵的时候不行。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大锅菜,每人拿着碗排队打菜,一人一勺,一荤一素。所谓荤,就是有点儿肥肉的白影子。偶尔菜炒多了,一人一勺还有剩,炊事员就拿着大勺敲着菜盆喊,加菜了加菜了!男兵们纷纷起身踢倒凳子一窝蜂奔向窗口,女兵们纹丝不动,只用余光扫一眼。女兵们哪敢添菜,连添饭都要三思而行,因为站起来添饭很显眼,男兵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下次开寝室卧谈会时就会说,某某好能吃哦,还添饭!这对女兵来说,相当于说自己是饭桶。

  我有时一碗饭也不够,毕竟十八九岁的年纪,为了吃饱又不添饭,就在舀第一碗饭时,悄悄按压一下,多加一勺。有一回过八一节,连队包包子,肉馅儿的。炊事班长表态说今天包子管够,随便拿。一时间所有人都成了饿虎扑向大箩筐。我也左右开弓拿了四个。吃完回到寝室,发现寝室还有一盆,又吃了俩,创下了一顿六个包子的光辉纪录。后来,此生,再也没有超越过,一直保持着这个最高纪录。年轻就是好。

  当兵三年,记忆中连队伙食的高光时刻,就是过年了。我在给爹妈的信里作过汇报:“春节过得很愉快。年三十下午会餐,十二个菜,都挺高级的。初一一大早吃汤圆,初三又吃了饺子。”这么不好吃的人,将此一一记录,可见心满意足。可惜“挺高级”的十二个菜没留下菜名。

  过年之外,就是吃饱为主了。因为我们是话务员,要值夜班,故还有夜宵。所谓夜宵,就是白水煮面条加几片莲花白和几颗葱花,很寡淡,没有肉臊子也没有鸡蛋——鸡蛋面是病号饭,生病才能吃。连队伙食的一大特点,就是一种菜要吃很久,因为一买就是一卡车,甚至几卡车。所以留在我记忆里的夜班面条,其伴侣一直是莲花白,没换过别的。

  即使如此,每每吃饭哨音响起,大家还是跑得飞快,站在食堂门口唱歌的时候,也是越唱越快,完全不顾节奏。比如“日落西山红霞飞”,唱到“米嗖辣米嗖,啦嗖迷倒瑞”时舌头都转不过来了,旋律直接被口水淹没,泣不成声。

  连队吃饭前要唱歌,这个光荣传统不知始于何时。带队的总是很体贴,尽量找短一些的歌,比如《团结就是力量》《下定决心》之类。如果确实比较长,就先说,只唱第一段。

  有位老友写了篇回忆部队生活的随笔,很生动,其中一个故事我至今难忘:他刚当兵时,连队天天吃大白菜,大白菜整整齐齐贴墙码着,顶到天花板。一颗颗严丝合缝,跟砌砖一样。他眼巴巴地问炊事班长,咱们什么时候吃点儿别的菜呀?班长说,吃完这些白菜再说。于是他每天进食堂,都先去看那堵菜墙,眼见着那墙一点点矮下去了,被士兵们消灭了。终于有一天,只剩墙基了,而且是半拉墙基。他高兴坏了,第二天唱“米嗖辣米嗖”的时候格外响亮。哪知走进食堂,眼前不由得一黑——不知何时,也许是半夜三更,大白菜又垒到天花板了,依然严丝合缝,跟砌砖一样,完全符合直线加方块的内务风格。他说,那是我长到18岁时,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绝望。

  虽然那时候连队伙食比较单一,但有一大优点,就是实在。不管好坏,管够。大锅大盆子大铲子——印象中,我们连队大铁锅跟饭桌那么大,炒菜铲子像铁锹。那锅盖是实木做的,死沉死沉,我要拿起来,必须两只手一起用力,再用肚皮顶着。轮到我去炊事班帮厨时,只一天就被请回了。

  早些年,很多新兵对部队上吃饭可以管够感到震惊。有个将军告诉我,当年他从乡下入伍来到部队,发现部队无论是米饭还是馒头,都是随便吃的,忍不住热泪盈眶: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每顿可以吃够。由此也对爹产生了一腔怨恨——他爹是个大干部,明知他在乡下一直吃不饱,为何不早些把他送来当兵?

  为吃饱饭当兵,是早些年很多老兵的真实愿望。但是随着生活越来越好,这样的愿望不复存在了,有些家里条件好的兵,还会嫌连队伙食不好。也是这个将军告诉我的,他当政委时下连队检查工作。连队干部汇报说,最近连里有些战士挑剔伙食,经常不去食堂吃饭,去军人服务社买方便面火腿肠吃。他没说话,进了炊事班,拿起盐罐子舀了几大勺盐放到正在烧的汤里。中午他进食堂和大家一起吃饭。一喝到汤,兵们都被咸到发苦的汤给惊住了。他站起来说,知道这汤为什么那么咸吗?因为那里全是你们父母的汗水。你们的父母生怕你们吃苦,给你们寄钱,可你们好意思这样喝掉父母的汗水吗?

  至此,连队的这个风气被扭转过来。

  说到汗水,我必须再讲另一个故事。一个工作组到边防连队检查工作,这个连队因交通不便,只能自己养猪自己种菜。一桌丰盛的菜肴摆上桌后,炊事班班长用标准手势指着一桌菜说,首长,这是我们全连官兵的汗水,请吃吧。工作组的同志们一时间面面相觑,难以下筷。呵呵。连队的兵们就是这么朴实可爱。

  我的一位老领导,是个敦厚人。他下部队去蹲点,在某边防团。团里的几个头头很紧张,虽然以前也来过大领导,但来一下就走了,这次大领导是要住一周,他们生怕条件差、招待不好,先给机关打电话,找熟悉的人问,这位领导喜欢吃什么,他们好安排伙食。机关的人说,首长是河南人,喜欢吃面条。这好办,他们马上找了个善做面食的炊事员。第一天,一碗正宗的手擀面端上来了。首长连连夸赞,这面好,这面地道。第二天,从早到晚,炸酱面、番茄鸡蛋面、牛肉面分别占据了三餐。第三天,一碗刀削面再端上来时,首长终于面露难色,支吾了一阵说:这个,这个,我也可以吃点儿别的。

  这真不是我编的,老领导亲口说的,一想到现场的状态,我很不厚道地哈哈大笑。朴实的边疆官兵们。

  一般来说,我下部队很少去连里吃饭,毕竟不方便,也给人家添麻烦。我就在机关食堂吃,或者就和几个团领导一起吃。一边吃饭,还能一边听他们聊聊,补充采访。有一回在一个西藏边防团吃饭。坐下后,团长看了一圈儿饭桌问,哎,我那个菜呢?炊事员连忙说,哦忘了忘了。马上拿来。我心想,团长还搞特殊啊?而且还这么公开?过了一会儿,菜上来了,是一个白色碟子,里面是切好的蒜片,淋了酱油。他笑眯眯地跟我说,我真是离不开这个,没它吃不下饭。说完还跟我客气了一下:你来不来点儿?女同志不喜欢吧?其实我是能吃生蒜的,对他的特殊爱好一点儿不惊讶,只是出门在外,还要和人谈话,绝不敢碰。

  但那碟蒜,让我过目不忘。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也是采访时听一个老十八军首长说的。当年他们进藏的时候,根本吃不到蔬菜,更不要说下酒菜了。有一回搞到一瓶酒,几个人凑在一起喝,怎么也找不到下酒菜,连花生米、黄豆都没有。干喝酒感觉不对劲儿,喝酒也是需要仪式的。于是他们想出个法子,捡了一盘鹅卵石,洗干净,撒了些盐,冒充花生米。每人喝酒之前,拿筷子夹一颗石头舔一下,再喝。这下找到感觉了,喝得兴高采烈,非常尽兴。

  还有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首长,一辈子戎马生涯。因为生得高大威猛,自然好胃口。但战争中吃不到个啥,有一回好不容易搞到一个肘子,炖得又软又烂,什么调料都不用他就一口气干掉了,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后来嘛,日子越过越好,吃得也越来越讲究,就是肘子也有各种做法。老首长依然很怀念那个白水炖肘子,可是无论是家里还是机关食堂,都不会让他吃那样的肘子了。有一次,身为大领导的他,代表上级去一个单位宣读命令。他到那个单位后先奔食堂,直截了当跟炊事班说,去买个肘子炖上。人家请示怎么做?他说就白水炖。然后他回到会议室召集会议,宣读命令,是一份表彰这个单位的嘉奖命令。单位当然要搞庆功宴,中午就在食堂里摆了一桌子菜,鸡鸭鱼肉还有海鲜。老首长举起酒杯,说了些祝贺的话以及勉励的话,就放下酒杯悄悄去了炊事班。那白白的肘子已经炖趴了,一大碗,撒了些葱花,配了一碟酱油,放在一张木凳上。老首长就坐在小凳子上,一言不发埋头开吃,一口气干掉。

  故事是一位当时在场的人讲给我听的,但我总觉得我也亲眼看到了,我还觉得他吃的时候一定想到了当年,想到了战场。他一定吃得非常有滋味,非常过瘾。这位老首长高寿一百〇一岁,我觉得肘子功不可没。

  经常下部队,吃队伍上的伙食,还是有几餐很难忘的。

  一次是在西藏。我在一家陆军医院采访,正赶上老兵退伍,在食堂开欢送会。食堂很简陋,水泥地,十几张木桌,每个桌子配四条长木凳。重点在于,当时是12月。当菜一样样端上来摆到桌上,院领导的话还没讲完,就已经冰凉了,因为我看到每盘菜上面,浮着一层白乎乎的薄冰。而香肠火腿上面,则凝固着白色猪油。

  这就是西藏的冬天。

  在我感到惊诧时,官兵们却视若无睹,他们的全部心情都在离别上。每一个上去讲话的人,都是哭着下来的,每一个敬酒碰杯的人,都含着眼泪,甚至抱头大哭。那天我就简单吃了一点儿最后上来的面条。但桌上那些如浮雕般结冰的菜,永难忘记。

  另一次是在北川。汶川大地震后,我和同事去北川采访。一路上以干粮为主。矿泉水加干粮。进到北川后,我在一个指挥部的帐篷里见到了老朋友,某分区参谋长,他地震当夜就进北川了。我见到他,还顾不上寒暄,就被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吸住了眼球,肚子咕噜咕噜地直叫唤。他明察秋毫:没吃饭吧?来来,吃碗面条。

  那面条一看就是在锅里煮了不少时间了,已看不到条状,其中隐约能见到粉红色,应该是午餐肉,还有些黄绿色的,大概是菜叶子,总之是一锅海枯石烂的面条。我舀了一碗,不由分说送下肚,真觉得太好吃了,是世上最好吃的面条。

  我原先一直以为,伙食这个词是部队特有的,后来一查才发现并不是,所有集体办的饭食都叫伙食,就是很多人在一起吃饭的意思。

  伙这个字,人和火在一起,最初的意思就是做饭吧?后来和夥字通用了,有了很多人吃饭的意思。

  但为什么我会觉得,只有队伍上的伙食,才是正经八百的伙食呢?是不是因为,吃队伍上伙食的人,都穿着绿色的军装?

  一定是了。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2023-09-19 17:52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2023-09-15 16:49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09-12 15:59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2023-08-30 14:56
2023年8月23日,山东省荣成市海岸风景醉游人。
2023-08-25 15:39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08-24 16:28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2023-08-22 15:32
近年来,该地采取"党支部 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种植芡实,形成特色产业
2023-08-21 19:51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2023-08-19 10:26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08-18 17:50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2023-08-17 16:14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2023-08-15 16:16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2023-08-14 15:14
颐和园自古就是皇家的避暑胜地。
2023-07-31 20:21
2023年7月30日,湖北宜昌雨过天晴,三峡大坝附近云雾缭绕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2023-07-30 16:45
2023年7月27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俯瞰蓝天白云下的瑞昌虹源光伏发电站达尔湖场区,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景
2023-07-27 16:50
郁金香花以其特有的徇烂多彩,娇艳妩媚地高雅身姿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其花也像牵牛花一样,白天舒展开美丽的花瓣,迎风起舞,将最美的身姿展现在人们面前,到了夜晚又好像害羞的姑娘逐渐收拢起多彩的花衣,以待朝阳升起时再一次绽放。
2023-07-19 21:40
2023年7月18日,在安徽省淮北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的足球场上,来自乡村小学的小球员们正在进行足球训练。
2023-07-18 14:11
2023年7月14日,天津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仪式在科创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举行。
2023-07-18 10:13
2023年7月17日,山东荣成寻山海洋牧场,养殖工人驾驶船只在云海之间收获江篱,构成耕海牧渔的美景画卷。
2023-07-17 15:1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