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山
中国诗歌经过数千年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发展、兴盛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诗歌谋求现代化表达各有特点,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诗歌现代化发展的逻辑链。今天诗歌的现代化表达,重要的一点就是,诗人要以伟大的中华文明为基点和立足点,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正在进行时,书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诗歌新篇章。
诗歌具备天然的人民性,无论是荀子的“言志”“明道”,还是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以及《诗三百》、唐诗宋词的绵延不息,中国新诗的发轫并迅速成为诗歌长河中激荡的川流,都在说明诗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印证了诗歌有着星燧贸迁的人民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艾青、臧克家创办中国诗歌学会以来,人民性始终是中国诗歌学会的魂魄,是中国诗歌生命力之所在。诗歌不应躲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诗人也不应困守在小圈子当中。诗歌应该破圈、跨界,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更紧密的联系。诗歌如何走进大众,让大众看得懂、受感动,共情并产生积极正面的力量,这应该是我们探讨、研究、努力的方向和创作宗旨。
诗歌兼具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从历史上看,中国诗歌每一次实现突破并创造新的高峰,都是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顺应了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遵循了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国新诗在攀登文学高峰的路上,仍然要秉持中华文明的风格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中国诗歌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表现中国人特有的丰富情感、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文学样式。就诗歌而言,文化传承发展,根本任务是开拓创新、贴近时代,拥抱生活、汲取现代文明营养,使中国诗歌成为开放多元的世界文化思潮与诗歌潮流的典范。
诗以诵为马,诵以诗为魂。诗歌是鼓舞人心的号角,诗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学会将隆重推出“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由“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志愿者实施,旨在向普通劳动者致敬,将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呈现给世人,将他们拼搏在生活的前沿所凝成的诗句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激励广大诗人投入火热的生活。
“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线上部分,为“致敬劳动者诗人”系列直播,把基层诗人请到学会的直播间,朗诵他们的作品,同时请担任志愿者的诗评家、读者、编辑研讨作品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促进基层诗人作品的传播、出版、发布。
线下活动则是组建由诗人、朗诵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人士构成的“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志愿者服务团。服务团成员将去全国各地的厂矿、农村、边防哨所、学校等基层单位“向人民学习”,朗诵、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作品,朗诵经典的古诗词和优秀的革命诗词,并和当地的劳动者、诗歌听众及作者展开交流和座谈。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中华文明与中国诗歌现代化表达”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