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福建省宁德市推动畲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凤凰装、乌米饭、特色山歌……这些元素指向一个少数民族——畲族。畲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畲族文化一度面临断层。
福建省宁德市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有畲族人口20.52万,约占全国的1/4。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写下《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指出畲族文化是闽东之光的一个闪光点,要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35年来,宁德持续推进畲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民族文化保护法规《畲族文化保护条例》,设立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建设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等举措,推动畲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今,以畲族歌舞、畲族服饰、畲族民俗等为代表的畲族文化正在闽东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壮大特色文化,夯实繁荣基础
“咚,咚,咚”,鼓声阵阵。踏着鼓点,一群身穿凤凰装、头戴银饰的畲族姑娘走上舞台。翩翩舞姿间,银色头饰随之摆动,灯光洒下,洁白一片。
这是2023年12月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建团35周年表演的一幕。一方舞台,浓缩了畲族银饰、畲族服装、畲族歌舞等众多畲族文化元素。
畲族人民能歌善舞。1988年,为更好传播畲族歌舞文化,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建立,成为全国最早以畲族命名的地市级国有文艺院团。
“自建立之初,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就承担了传承畲族歌舞文化,传播‘闽东之光’的重要使命。”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副团长雷胜辉介绍,30多年来,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创作文艺精品、深入文化惠民,培育了一批文艺人才,推出了一批文艺佳作,成为展现畲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舞蹈《花朝节》、组歌《山海的交响》、歌剧《鸾峰桥》……舞台上,一个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轮番登场,透着浓厚的畲族风情。
细看节目单,经典与新作并存。近年来,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按照每年创排5—8个特色节目、每3年打造一台大型剧目的思路,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每次要创作一个节目,就组建一支小分队,到畲乡与畲民同吃同住,从畲族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作品将文化传播开去。”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演出部主任陈武芳介绍。
演出是传播文化最集中、最直接的方式。结合文艺宣讲等活动,歌舞团将18—30岁的青年演员组成文艺轻骑兵,进乡村、进学校、进警营,将畲族歌舞带向闽东大地的山山水水。自2012年以来,歌舞团已开展惠民演出600多场。“观众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畲族文化。”陈武芳说。
为壮大民族文化,宁德市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民族文化保护法规《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组织编制《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总体规划》,2018年起每年安排330万元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宁德还大力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在民族学校广泛开设畲语、畲歌、畲族武术等畲族文化课程,壮大畲族歌舞团等文化传播载体。“系列举措下,畲族文化的呈现形式越发多样,受众不断拓宽,更多传承人涌现出来。”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民族社会事业科科长钟月花介绍。
培育文化产业,推动创新传承
银,至雅至洁。一片银,借助其延展性,林陵祥用双手反复打磨,设计出一把口耳一体的精巧茶壶。
林陵祥是福建省百年老字号“盈盛号”的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盈盛号,依托畲族银器锻制技艺打造的银器已有上千种。
银饰是畲族服饰中的重要元素,银器锻制技艺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来去三千客,四万打银人。”是畲族银匠的真实写照。
对银饰技艺的雕琢,林陵祥从儿时就已耳濡目染。“盈盛号最初就是为打造畲族银饰、服务畲乡人民而创的,员工60%—70%是畲族人。”林陵祥介绍,在发展过程中,盈盛号不断吸收融入畲族银器锻制的精巧技艺以发展自身,形成了今天不断精进的制银技法。
与林陵祥专心琢磨手艺不同,哥哥林贤学是个生意人。兄弟俩分工明确,一人钻研技艺,一人负责营销。
林贤学对畲族文化传承有自己的理解。“2012年前,盈盛号只是做生意。”林贤学介绍,但市场上同质化的银饰太多,如何打出自身特色?
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盈盛号开始挖掘文化。“打的就是‘畲族牌’。”林贤学领着记者走进盈盛号的产品展厅。一件件银制的茶具、餐具精巧绝伦。不同于传统的纯白银制品,红、黄、黑等畲族色调和凤凰等畲族代表性图案融入其中。“从卖产品到卖文化,附加值少说提升2倍。”林贤学介绍。
“在设计中,我们融入畲族文化元素,本质是把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其中,进而传播开去。”林贤学认为,文化的传承,产业化是重要方式。“不能顶着非遗传承人的招牌,坐等国家保护。我们要做实用、时尚的产品,让消费者真心喜欢,真正认同,主动了解。”林贤学说。
打造文化样板,赋能乡村振兴
如果说歌舞、服饰是畲族文化的单一品类,那么畲族村落则是畲族文化的集合体。
近年来,为更好传承畲族文化,宁德加大对畲族村的文化挖掘与保护力度,通过打造“畲族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等举措,以点带面,由小而大推进区域民族文化生态整体保护。
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的猴盾村就是第一批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周末的猴盾村,格外热闹。
几年前,猴盾村还是个人烟罕至的破败小村。结合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建设,村里引入乡村振兴指导员,多方争取文化传承保护资金,并开始有组织地培训畲族文化传承人,有计划地进行文化整体提升。
看一场畲族歌舞表演,品尝畲族特色小吃,穿上畲族特色服饰……行走在猴盾村,处处可见畲族元素,可谓是畲乡风情游。不仅如此,猴盾村还组建了自己的畲歌舞蹈队,表演范围从宁德走向省外。目前,猴盾村挖掘并确立省市级畲族文化传承人13个,涵盖畲族山歌、畲族医药等众多品类。
几年前,一位来自宁德市霞浦县半月里村的阿婆在网上火了。照片中的她,身穿畲族凤凰装,站在林间劳作,光影之下,乡间美景与民族文化交相呼应。照片走红后,网红阿婆忙得不可开交:“每天上百人排队要给我拍照。”
与网红阿婆一同爆火的,还有半月里这个依山傍海的纯畲族村。网红阿婆与网红村的背后,是当地对畲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
五步拳研学,畲族婚礼体验,学习畲族手剪……“凡是村里有的传承项目,统统可以体验。”半月里村党支部书记雷丽丽说,村里每一项畲族文化传承项目都有不止一位传承人,每个传承项目都有一间传习所。
“我们为每个畲族文化项目打造一个传习所,传习所由项目传承人主导运营和建设,从而让文化技艺有传承空间,让游客有了更多体验空间,传承人热情也空前高涨。”霞浦县非遗办主任李清燕说。
“传承人的高度热情,离不开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对传承人的重视和培养。”半月里村村民雷国胜是省级畲族小说歌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市级畲族医药传承人。每年,雷国胜都能领到5000元的传承人补助。
村子深处,还有一间畲族文化博物馆。馆高三层,每一间都摆满了畲族生活的老物件。馆长雷其松几年前将自家房屋腾出,自发收集畲族物件。
在宁德福安市,几个各具特色的畲族乡发挥各自优势,尝试起了抱团发展。坂中乡的畲族医药、穆云乡的特色水果、康厝乡的金斗洋畲族拳……依托发展联盟,一条连点成片的畲乡旅游线成为现实。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将继续加大畲族文化保护力度,更好推动畲族文化传承,将闽东之光更广阔地传播开去。”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霍立昀说。
激发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记者手记)
王崟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守护文化就是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宁德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推动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当地在发展中创新,激发出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无论是畲族歌舞团从畲族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还是畲族银饰依托产业发展壮大,都说明只有激发传承主体的内生动力,才能让文化传承更可持续。
采访中,一位畲族银器传承人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作为文化传承人,不要总指望国家保护,而是要积极主动进行产业化推进、市场化发展,努力创作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
人民群众接受,文化才能发扬光大;人民群众喜爱,文化才能更好传承。(蒋升阳 王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