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郭苑洁
今年年初在中央台播放的电视剧《南来北往》是郑晓龙导演继《幸福到万家》后的又一部年代戏,开年即热播。观看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配角姚玉玲引起了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共鸣,这不由使我想起34年前火遍全国的《渴望》中的刘慧芳。两部剧描绘的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但时光流转,观众的审美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先来回顾一下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剧《渴望》。大致的故事就是年轻漂亮的女工刘慧芳结婚后收养了一位女婴,并因为抚养这名女婴而与丈夫、家人、朋友产生一系列的矛盾。《渴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说当年播放的时候在北京打车都很困难,因为司机师傅们全都回家看电视了。但如今点开某视频网站上的《渴望》剧集,在弹幕中频频看到的却是“活该!”“慧芳太懦弱!”等话语,再也见不到曾经那些“哀其不幸”的惋惜之词。
“刘慧芳”这个形象对34年来中国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有巨大的影响力,不过,就算在当年也并非人人都喜欢刘慧芳。1991年初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就做了一次关于《渴望》的北京市民调查,发现“96.1%的市民观看了这部电视剧,其中81.9%的人对这个连续剧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对它的喜爱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强,随文化程度提高而减弱的”,可见,以前的观众也有不满,但这些声音太小了。
《南来北往》中的姚玉玲则是一个与刘慧芳迥然不同的女性,她爱美、矫情、自私。自私的女人自古就有之,但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重要的是讲述话语的年代。”难得编剧高满堂至少能够在故事的前期用一个正常的逻辑来演绎一位在改革开放初期爱美、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女性形象。姚玉玲犹如一位当代女性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她在感情生活中勇敢、直接、享受当下。对这个形象的塑造,高满堂说:“《南来北往》当中我首先让观众听一个新鲜的故事,看几个新鲜的人物,我想这两个新鲜是首先要立住的。”
伴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最后看到落魄的姚玉玲时,网友们开始“破防”了,认为一向爱美的姚玉玲怎么可能去做烤串呢?最不济也应该去卖衣服呀,甚至纷纷开始自行续尾了。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姚玉玲的丈夫贾金龙生前是个毒贩,作为其妻子,就算不知道其贩毒,也必然能够感受到其所从事的是非法生意。姚玉玲虽然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道德层面也是有瑕疵的,所以无法赋予其美好的结局。
观众又为何为姚玉玲鸣不平?难道仅仅是因为巨大的认同感?答案并非如此简单。被创作的人物也有着自己的行动逻辑或者说命运,观众更多的是在不满结局与人物个性发展极为不匹配。姚玉玲是一个为了美可以把自己饿晕的女人,在女人中也算是一个“狠”角色。虽然编剧囿于剧情发展并没有对姚玉玲的工作能力及在哈市的事业发展进行过多的描摹,但依照姚玉玲选择伴侣的严格及利索劲儿,她对金钱、工作的掌握应该也不会太差,就算经历丈夫去世的重创,也绝对会重新站起来。
中国电视剧市场化从《渴望》开始,刘慧芳把中国传统女性所谓“美好”的品德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后此类女性形象在电视剧中就绵延不绝,前年大火的《人世间》中的女主角郑娟不也是带着浓郁的“刘慧芳”味道出现的吗?结婚前的姚玉玲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刘慧芳的女性形象,她虽不完美,但很有特点和意义。
英国诗人王尔德曾言“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谈道:“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建构出来的。”虽然电视机已经越来越不被常常打开,电视剧依然是各类视频网站的核心内容,陪伴着普通人的日日夜夜。连《甄嬛传》这样的宫廷剧都被观众认为是职场生存指南,一般的爱情故事更是会成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参照。一部《渴望》,在大江南北培养了多少“刘慧芳”,今天,一个姚玉玲就能让同样多的人去拥有勇敢追求幸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