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马垒
据《房山县志》记载,清代房山有八景,分别为大房耸翠、上方山寺、云水奇观、西天胜概、红螺三崄、孔水仙舟、金山香水和白水异浆。其中,红螺三崄以险、奇、绝著称。红螺三崄以地势为界分上、中、下三崄,自云会门至松棚庵为下崄;以松棚庵上之盘道为界,上至悬梯为中崄;以悬梯为界,以上皆为上崄。明清时期,大小寺庙或建于洞外,或建于山岭之上,或建于悬崖之上,与山水融为一体,还有很多古迹分布于山间沟谷中,是一处极为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古迹群。
如今的红螺三崄,有些古迹因有碑刻文字留存,尚可考,而有些地貌已经发生变化,建筑仅存遗址。这些遗迹,见证了岁月的悠悠变迁。
远眺红螺三崄
明清分布寺庙三十多座
红螺三崄位于北京西南郊,明清时期,以红螺山为中心,分布大小寺庙三十多座,大小溶洞四五个,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是当时的僧众及宫廷太监的修隐之地,因多是悬崖峭壁,故以险名扬天下。
清朝房山县令佟有年曾探访至此,有感山水之奇险、僧庵之宁远、山路之静谧,赋诗一首赞颂这里的自然奇观:“奇险天开列九岚,幽人随意结禅龛。几翻径绝烟云路,每夜龙归风雨潭。千尽石梯悬上界,一枝松影盖茅庵。山僧尽日无他事,野鹿闲游一样憨。”
民国时期,红螺三崄逐渐衰败,多有探险者深入山中,如周肇祥、傅增湘在《游记》中多有关于此地的记载。
据民国时期王毓霖的《房山游记汇编》载:“红螺三崄,一名幽岚山,亦曰宝金山,明成化时,始有樵路通之。嘉靖时,始有僧徒居之。万历时,始有士大夫歌咏之。而中贵人亦往往选胜探奇,为栖止之地焉。邑志及游记所载,有灵泉洞、圆通寺、三教堂、金刚山、避兵崖、华严庵、乳峰庵、龙泉寺、嘉豚庵、百峰坨诸胜。”
依此文献记载,红螺三崄在明成化年间已有人涉足,但据笔者实地考察,红螺上崄的摩崖中已有“正统三年净土庵第一代宗师”的记载,可知此地在明代正统三年(1438)已有僧众在此开山传法,比成化年提前三十多年。
周肇祥《退翁记游》“重游上方山及红螺三崄记”记载了当时他去探访红螺三崄的经历,其布局也得以留下记录:
“……探红螺,上人袁守义执策先行,半里曰北境,柿林中见古僧塔,里余曰老爷埂,庵圮塔存。一里至涧底,曰冰谷沟,双涧交流,阴崖亏蔽,当夏犹冰……东为云聚门,大石覆压,枝拄若门,题字已泐(lè,石头依纹理裂开),沿石壁诘曲行,多青箭鸟,避人飞去。里余,东南山坳,有老君观址,二里抵下崄,盘石突出,上为真武殿,半圮。步行西上,陡峻无路,禾黍丛生,藤蔓缘壁,瓜熟不能收,待其自落,越岭见房宇,即古翠竹岩,地多竹,又名竹子园,有明万历年僧道庆募钟乳峰庵铁钟……西行曰灵泉洞,泉出石底,石结成龛,微有钟乳。问松棚庵,无知者,盘旋而升,径仄险,疲于行,十数修歇,乃抵岭,方平可列坐。”
乳峰庵摩崖碑
下崄石碑有明清两朝落款
云会门为入红螺三崄必经之路,进入此门洞即为三崄地界。从玉虚宫向西北顺沟前行,不远处便看到一巨大岩石滚落沟口,形成一座门洞,即为云会门。入云会门即为下崄,下崄今存真武殿及乳峰庵遗址。
翠竹岩乳峰庵亦名竹园寺(清代又名竹子寺),是红螺三崄下崄中规模较大的寺院。乳峰庵遗址上现存一摩崖碑,颇有价值。碑文内容记载了明代崇祯年乳峰庵四至及修庙经过,到清末,乳峰庵遭废弃,众僧又加重修,并重刻明代碑文于该摩崖上。于是,同一块石碑出现了明清两朝的落款。
查阅清代碑文中出现的人名“王圆啓”,在民国文献《游山专号》中有关于此人记载:“住持王圆啓亦内监,以白银四十两买山千两建屋,三崄之境皆其有也。”住持王圆啓原为清宫内监,三崄寺庙皆为此人捐修。
根据幽岚山玉虚宫清末的碑刻记载,由于清代末期政局动荡,封建皇权名存实亡,大量太监离开皇宫寻找去处,深山中的寺庙道观便是其栖身之所,宫中太监隐居于玉虚宫及三崄避难,乳峰庵的这通摩崖碑很有可能是清宫太监王圆啓等人隐居于此地,目睹古寺败落,捐资重修,看到明碑风化严重,恐年久无据可查,便重刻碑文。
明代碑文刻于崇祯十七年(1644),根据碑文可知:当时的明廷处在分崩离析之时,内监房太监逃离皇宫隐居翠竹岩,并与乳峰庵住持唐常永重修乳峰庵内的玉皇殿、灵官殿以及北客堂等,如今翠竹岩乳峰庵的建筑格局已不可考,但此碑文清晰地记录了庵内建筑分布情况,为探究三崄建筑形制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
极乐寺遗存的两通明代石碑
极乐寺为中崄最大古寺
从竹子园入中崄,山中奇石嶙峋,山路跌宕起伏,古松古柏参天蔽日,因其峰险景奇,幽雅静僻。从中崄再上半里路,左面有松棚庵,再右是灵泉洞,再上行有极乐寺、华严庵及龙王堂遗址,因上行中崄难度加大,其山路多有不通,故游者多行至此处而止。
过松棚庵向上攀爬崖壁间旋梯,便进入红螺中崄地段。其路逐渐狭窄,经过数道弯之后,在崖壁间一平台上残存一寺庙遗址,两通高大石碑矗立其上,这便是红螺中崄极乐寺遗址。旧时,该寺是中崄最大的古寺。
根据碑文记载,“东望极乐寺,据中崄,已无垣宇,双碑兀立,两崖壁削,通以独木,已半朽,曰天桥。”极乐寺原有大殿三间,现存建筑残墙。两通明代石碑就在旧时大殿的正前方。极乐寺因年久倾圮,万历癸巳岁内监总理张祯因公差至此参礼,看到极乐寺“毁谢坍塌”,回宫后立刻禀报万历皇帝重建该寺,后与内官监印务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捐资重建,建成后的极乐寺其规模比以前大很多,“殿阁壮丽盛其宫也,门坦恢扩大其规也,钟鼓声喧经教大播日霭香烟于八极朝颂……”
笔者推测,张祯的职务为钦差总理工程内官监太监,他目睹极乐寺废毁后,回宫后将此事以奏章转与张诚,张诚又上奏万历皇帝呈览,遂得以重修。
在门头沟区现存一通明代石碑:《石厂村明代玄帝庙碑》,该碑文也提到张诚与张祯。另据万佛堂孔水洞摩崖石刻可知,张祯于万历年间游览过此地。在万佛堂孔水洞一侧的崖壁上,有张祯所刻“念佛”摩崖一则,落款为“钦差总理内官监太监平乡张祯”,可知张祯为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人,其官职与极乐寺二碑记载一致。
人群处即为近乎垂直的“天梯”
登“天梯”才能到达红螺上崄
极乐寺西侧的山路仅宽半米,下为深谷。沿路西北行约500米,有山崖横亘,沿山崖底部的小路西北行1公里可至中崄华岩寺,沿石缝攀岩而上,向北可至上崄。
极乐寺背后的山称金刚山,又名红螺山,自该山西侧小路盘旋而上,小路宽约半米,下边是陡立的悬崖绝壁。路的尽头,举头上望,是一条宽约二十厘米、由石条砌成的石梯,近似垂直,故称“天梯”。梯顶一块重以吨计的巨石,由几根粗柏木横向撑住,与岩壁形成一洞。十三米高的“天梯”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
悬梯陡直上升,需手脚攀扶而登,天梯顶部即为上崄——金刚山,崖壁上刻三则修路摩崖,记录明御马监太监张其等人捐修天梯一事。上崄古迹众多,今存金刚山庙址、红螺洞、铁佛寺、寂照庵、般若庵等遗址。
过天梯首先来到的是金刚山庙址,庙周围残存石砌院墙,庙后崖壁上残存黄土加白灰涂抹痕迹,并分布有摩崖题刻四则、墨书题记五则。其中有两处摩崖颇为重要,均提到明末太监张其,其一为明张其摩崖诗刻,其二为明张其修金刚山净室摩崖,其中提到张其为“顺天府永清县龙骨庄人”,官衔为御马监太监。“顺天府永清县龙骨庄”今属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龙虎庄乡,永清县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改属京师顺天府,府治宛平县。
以上两则摩崖中提到的张其,为明万历年间御马监太监、景皇陵办事御膳、赐蟒玉加禄,其人事迹不详。在现存的房山石刻中有七处与张其有关,可知张其分别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后多次到红螺三崄修造佛寺,万历三十四年奉圣旨重修香光寺,万历三十六年重修太湖山华严寺,万历三十七年奉旨重修恩惠寺,万历三十九年参与捐资重修良乡三教寺,万历四十三年再次来到房山,并在太湖山华严寺划定四至范围。张其在房山的活动行迹无一例外都与修寺礼佛有关,而且石刻中对张其的官职记载均为“御马监太监”,可知他在万历一朝官职始终未变。
红螺三崄因地处山间断崖,沟壑山谷之中,自古仅有探险访古者进入其中,如今,部分古迹已无迹可寻,仅见《房山游记汇编》记载。在不久的将来,此处若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利用,对人们来说是一处探险访古的胜地。本版图片马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