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民众对他国的印象始于童年,归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的作用。在个人社会化的早期,接收的信息形成了对他国形象的认知和情感。这种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他国形象,很容易变为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持续延伸至成年期。因此,建构国际儿童心中的中国形象和对华情感,应纳入国家政策的长远规划之中,同时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开展丰富活动等方式可以把文明交流互鉴引向深入。文化交流是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基础,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实现“美美与共”,可以在交流借鉴中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在推动心相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形象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文学作品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文化与艺术的方式,可以展示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建构国家形象。在所有文学门类中,儿童文学体现的真善美极能打动人心,且由于儿童的原初性和可塑性,儿童文学作品更能产生显著的共情效应,对儿童认知、情感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若正向引导,可建构正面的他国形象,促进相互理解和文化融通。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儿童文学交流并不平衡,大量西方儿童文学译入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对世界的认识;相比之下,体现中国形象和思维方式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数量有限。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外译具有促进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国际儿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形成对中国正向认知、积极态度及亲和之情。因此,相关实践与研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化传播方式分为源语文化的“强加”和译入语文化的“索取”。“强加”的文化输出方式通常会产生“倾销”和“文化入侵”之感,很难让人产生阅读兴趣。几十年来,中国自主译介至世界的文学种类丰富,大量中国文学翻译成外语后通过外事馈赠、图书馆采购等手段流向世界,然而一些文学外译活动并未取得理想的接受效果。儿童更容易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知识和新文化。儿童的“原初性”是人类创造文明之源泉,是人类探索未知之根源,有助于人类超脱外物和偏见,构建多样性世界;而原初性体现出童心以及延伸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儿童容易接受新事物,孕育开明惠容理念。儿童还具有认知方面的“双重异质性”:对儿童而言,无论是未知的异域文化还是未知的本国文化,都属于异质性新知,两者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更适合“走出去”的图书品类,是沟通人类共同文化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一旦儿童通过文学阅读形成了对他国的印象,很难轻易改变,这种认知会持续至成年并影响其社会化的行为。如果在年幼时接触过东方文化,外国儿童对中国易产生亲近之感;童年阅读过世界儿童文学的孩子,更易成长为文化包容性强的国际化青年。
积极推进中国儿童文学外译活动,不仅能够提高世界儿童对中国的正面认知,还能影响世界成人的“中国观”。儿童文学具有“读者双重性”,其读者既有儿童,又有成人。成人主要来自为儿童挑选读物的家长、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出版行业挑选书籍的出版社工作人员及文学代理人,评价或推广图书的大众媒体和专业书评人等。儿童文学由于儿童父母和师长的参与(特别是陪伴阅读),受众倍增,具有良好的增值传播效应。在阅读和评价普通文学时,成人对故事主题、叙事手法、文体风格、语言质量等存在较高诉求,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但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则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各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能代表本国儿童文学审美艺术创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既具有全球视野又蕴含各国文化特色,通常立足“儿童本位”思想贴近儿童心理,反映了本国儿童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传达了真善美的价值观,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易被世界读者接受和喜爱。
推进中国儿童文学外译,不仅有利于培养世界儿童对中国的亲近之意甚至友华爱华之情,也可以使西方家长在为子女挑选、购买和共读儿童读物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等多项国际大奖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就是一个通过儿童文学外译活动建构中国人“善良温暖”、中国“自然美好”形象的成功案例。美国亚马逊网站的读者评论中,提及对故事发生的地点——大麦地的自然风光印象深刻,认为《青铜葵花》正是“自己希望子女阅读的童书”。《出版人周刊》等英美专业书评刊物评价,这本书展现了中国亲密的家庭关系和友好的邻里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善良勤劳的性格特征。
翻译是一个使地方性知识世界化的过程。不同语言承载的不同知识借助翻译成为世界公共财富。通过中国儿童文学外译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世界儿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同时提高世界成人对中国的正向认识。只有从儿童原初性和成人陪伴阅读双重角度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外译的国家战略价值和长远意义,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另辟蹊径,助力中国国家形象的海外构建。
[作者:金 蓓,系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662022WGYJ001)及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儿童文学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研究”(22G04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