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主办、天水师范学院承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天水召开。来自10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与出版机构的近200名学者,提交论文180多篇,围绕唐代经典作家作品与文学题材研究、唐代文学文献研究、唐代文学与交叉学科研究、唐代文学接受与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的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论题集中、研讨深入、新见迭出,以李白、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经典作家作品研究为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蒋寅探究韩愈《双鸟诗》的模式创构与隐喻内容,认为《双鸟诗》具有自喻性品格,隐含着韩孟创联句给诗坛带来猛烈冲击及其结果的历史记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宁认为杜甫《秦州杂诗》在继承《文选》“杂诗”的基础上,并以“散焦”的表现艺术开拓了五律艺术;日本专修大学教授松原朗考察秦州之行对于杜诗创作的本质性变化意义,认为杜甫的秦州之行是被罢官的结果,此时期的诗以五言讽喻的形式激活了自我。
以出土文献为中心的文献学研究持续推进,考论详实,视野开阔。浙江大学教授胡可先从文献的角度出发,认为碑志文献反映出唐代吴越文学群体独特的人物、地域以及家族特征;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霍志军以丝绸之路甘肃段出土石刻文献为例,对出土石刻墓志对唐代文学研究、唐代民族研究、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作了系统揭示。
以唐诗之路研究为代表的跨学科研究讨论深入,纵横捭阖,俱有创见。南开大学教授卢盛江认为“唐诗之路”是唐诗创作发展中的一种突出现象,“诗路”研究与地方学术的融汇共进中,能挖掘唐诗的丰富内涵,并推动地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刘万川具体论述了唐代长江中游诗路的背景、面貌和情感共性;黑龙江大学副教授田峰对唐蕃古道这一诗歌之路中的创作主体、诗歌内容作系统关照,总结其独特的地方叙事与情感体验。
诗律学研究有新突破,鞭辟入里,见解独到。北京大学教授杜晓勤对七言诗的律化进程、与五言诗律化进程关系,七言新体诗与七言歌行体在初盛唐诗体功能方面的分工、二者之间的影响和渗透,武后中宗朝宫廷奉和应制之风对七言律诗体格律定型的影响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考察,清晰梳理了七言新体诗的律化过程。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高晓成聚焦初盛唐时期理论家们总结的诗句具体写作方法,重点分析上官仪、崔融、王昌龄等人对诗歌句法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南开大学教授卢燕新结合语汇、格律、体式等方面揭示白居易编《刘白吴洛寄和卷》的内容和情感书写特色。
天水师范学院校长汪聚应围绕李白侠客的形象特质,从剑气、侠心、江湖情三个层面剖析了李白的任侠精神及其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新境界。(李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