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每次聊起文学,付罗娜眼中总是透着光。她是云南偏远乡镇的一名高中老师,地域环境使她和学生很少走出这片土地,而文学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每月《人民文学》出刊后,她都要花很长时间去邮局取刊物,期刊的油墨香使她格外安心。这次来北京,付罗娜带来了她和学生对文学的期许:“当下虽处于信息时代,但学生们渴望与文化产生连接的心没有改变,好的文学杂志就像一把梯子一座桥梁,搭建起通往美好精神家园的路径。”
近日,《人民文学》杂志在京举办“人民阅卷·读者活动周”,首批特邀20位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读者走进杂志社,近距离触摸这份与新中国同龄的文学刊物的历史文脉,并为文学期刊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建议。
提起活动举办的初衷,《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表示,今天的文学生态中,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在改变,我们要给刊物争取更多的读者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过去杂志社埋头办刊物,只做编稿、发稿的常规流程,通过邮局与读者进行联系,而现在更需要重塑与读者的关系。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对这种“编读”关系深有感触:“一部剧在剧场演出的时候,听着1000个观众的呼吸和反应,这与作家闭门写剧本的感受不一样。作者和观众的互动性非常重要。”他认为,如果你不关注现实,现实也不会关注你;如果你远离现实,现实就会疏远你。文学刊物不要自我封闭、自我旋转,“自我旋转的速度越高,可能离现实就越远”。
在这个时代,纯文学期刊如何重新找到与广大读者连接的高效方式,怎样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足够数量的忠实受众?
开门办刊,到读者中间去!
从2022年开设“人民阅卷”专栏,到举办“我与《人民文学》征文”暨“寻找老读者”活动,再到邀请普通读者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开展“文学寻亲”,《人民文学》逐渐形成了创、编、读、评、推一体的生产模式,创新读者与作家、编辑的交流互动机制,不断探索实现读者与文学的双向奔赴。
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施战军表示,文学领域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闭门造车的小圈子文学注定走向消亡,而保持开放、锐意变革的新时代文学必将迎来广阔天地。但是,有“破圈”的意识,还要有“破圈”的本事,要有所行动。《人民文学》在“与辉同行”直播间获得的效果,证明人民依然需要文学,而且更加相信文学有广大的“亲人”在。
参加此次活动的陆梨青在湖北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看到今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发剧本《我的大观园》,热爱戏曲的她试着联系杂志社,希望能为这一期的读者送上一份特殊的纪念品。杂志社编辑欣然接受她的提议,最终研究决定制作一枚书签,作为与当期内容相关的主题周边推出,这是杂志创刊以来的首次。结果出人预料,杂志第2期的销量较第1期增长了1万多册。
“文学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在陆梨青看来,如果给“文学”这两个字加上引号,它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领域,每个人都可能是文学创造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活动中,读者纷纷对期刊发展提出建议:组织优秀作家写短小精悍的文字,便于工作学习之余阅读;建立和完善有声书转化机制,用声音将文学传达给每一个人;走进学校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杂志的编辑流程……
“我们的办刊导向,其实就是我们刊物的名字——人民文学。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徐则臣表示,我们会积极吸收采纳读者们的建议,继续密切文学同读者之间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