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杰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15篇《议兵》篇。
一提到战争,人们往往联想到杀戮、暴虐、侵略等负面画面,因此许多人惧怕战争、厌恶战争甚至痛恨战争。传统观念认为,战争的根源是争夺土地、人口、资源,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和扩张。事实果真如此吗?荀子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战争的发动是必要的吗?
关于战争的必要性,荀子的论述起源于弟子陈嚣的疑问。陈嚣问道:“您常常谈论用兵之道,并认为战争应该以仁义为根本。但仁义意味着爱人,意味着遵循道理行事。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战争的根本目的,不就是为了争夺吗?”
荀子认为,陈嚣的疑问并没有真正理解仁义与战争之间的关系。他解释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憎恶那些危害百姓的人;义者循理,正因为要遵循道理行事,所以才要消灭那些扰乱社会秩序的人。”换句话说,战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掠夺,而是为了消除暴政,恢复正义。
在荀子的军事观中,他肯定“以德兼人”的战争,反对“以力兼人”与“以富兼人”的战争。他认为:“以德兼人者强,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真正强大的国家,依靠的是道德和正义,而不是武力和财富。依靠武力侵略扩张的国家,虽然一时强大,但终究难以长久。
AI制图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荀子认为,战争的真正目的并非攻城略地,而是为了禁止横暴、消除危害。他主张的是“仁义之师”,强调正义战争的必要性。他认为,真正符合道义的战争,必须出于以下几个目的:
平定内乱,恢复社会秩序。
惩治暴政,拯救被压迫的人民。
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外敌侵犯。
扶持弱小国家,使其免遭欺凌。
荀子的战争观,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契合。孟子认为,正义的战争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而非正义的战争终将失败。荀子则主张“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认为只有符合仁义的战争,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最终取得胜利。
历史上的“仁义之师”
荀子提出,真正仁德而有规矩的军队,他们驻扎的地方会得到良好的社会治理,所经过的地区会受到文化教化。他将这样的“仁义之师”比喻成“及时雨”,能给百姓带来安定和希望。
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样的军队呢?荀子举例说,唐尧讨伐欢兜,虞舜讨伐三苗,大禹讨伐共工,商汤王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这些战争并非侵略扩张,而是为了推翻暴政,拯救人民。
到了近代,我们可以从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中,看到仁义之师的影子。比如,抗战时期,八路军驻守陕甘宁边区时,并没有掠夺当地百姓,而是通过生产自给,实现军民共生。他们在南泥湾开荒种地,使贫瘠之地变成富庶之乡。战士们用自己的劳动,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真正做到了“与民同甘苦”。
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更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一首流传于陕甘宁边区的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军民关系:“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就是人民军队与民众血浓于水的关系,正是荀子所推崇的“仁义之师”的真实写照。
荀子的军事观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各地的战争仍然层出不穷。荀子如果能穿越时空,看到今日的战争,或许他会痛心疾首。因为现代战争的发起,大多是出于权力、地位和利益的争夺,而非真正的正义之战。
荀子强调,战争的标准,应该以仁义为衡量尺度。战争的目的,不应该是掠夺,而应该是维护公平正义,解除百姓的苦难。真正的强国,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道义和治理能力。如果当今世界能以荀子的标准来衡量战争,或许人类社会能减少许多无谓的冲突,共同走向和平。
结语:仁义才是战争的最终归宿
通过荀子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战争并不是天然的恶,而是取决于发动战争的动机。如果战争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秩序,那它便是正义的战争。如果战争的目的是掠夺、扩张、欺凌弱小,那它便是不义之战,终究会遭到历史的惩罚。
荀子认为,真正强大的国家,应该依靠道义和仁义,而不是依靠武力和侵略。这一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