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中,抗战题材创作始终是承载民族记忆、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载体。军旅作家李金明凭借其深厚的军史底蕴与细腻的文学笔触,近年来相继推出了《散落在1945年秋天的法币》《烽火映山河》《血色黎明》《忠魂铸长城》等抗战题材作品。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以文学为犁,深耕于抗战历史的沃土,将伟大的抗战精神熔铸为可感、可触、可共情的艺术形象。他的文字,为当代读者搭建起一座与民族英雄对话、与历史精神共鸣的桥梁。
李金明作品鲜明的特质,在于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生动阐释与艺术呈现。这种情怀,渗透在作品中每一个平凡人物的抉择与行动里。
在《烽火映山河》中,主人公陈守义原本是冀中平原上一位普通庄稼汉。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被日军的铁蹄无情践踏。当他亲眼看见村口那棵老槐树被日军用作绞杀无辜村民的刑具,当他年幼的女儿在躲避狂轰滥炸中永远失去了双腿,这位原来只想平静度日的普通农民,将手中那把寻常的锄头化作了抗争的利器。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俺守的不只是自家的地,是咱中国人的根”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深刻表达了千万普通民众在国难当头时的觉醒。
在作品中,教书先生王启年挥毫泼墨写下抗日标语并张贴于县城墙头,后来惨遭日军残忍杀害。年轻媳妇李秀莲瞒过家人加入妇救会,不顾生命安危为八路军传递重要情报。这些人物虽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在民族危亡之际,以质朴的爱国情怀,深刻诠释了“匹夫有责”的厚重内涵。
在《散落在1945年秋天的法币》一文中,“父亲探亲离家”这一情节尤为动人:在被日寇践踏过的村子里,奶奶紧紧拽住父亲所骑马匹的马嚼子,竭力挽留。然而,父亲眼中含泪,低声说了几句告别的话语,最终毅然决然地跨上马背,策马离去。李金明用细腻的文笔,形象展现了他们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成长历程,让爱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成为人物血脉中流淌的坚定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品生动勾勒出那个年代抗战军民深厚的家国情怀。
抗战精神中所彰显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李金明的作品中转化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场景,成为镌刻在民族精神丰碑上的永恒印记。《血色黎明》中,独立团政委赵振邦被俘后的情节,也是对民族气节的文学诠释。日军军官山本试图以高官厚禄利诱,将精致的怀表、崭新的军装摆在赵振邦面前。他却只是淡淡一笑:“俺们中国人的骨气,不是你们的金银能买走的。”在严酷的刑讯逼供之下,他始终紧咬牙关,沉默不语。直至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刻,他屹立在城墙之下,面对周围聚集的民众,拼尽最后一丝气力,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声音尽管微弱,却穿透了弥漫的硝烟,化作激励无数人奋起反抗的响亮号角。
李金明没有刻意渲染血腥与暴力,很多时候将笔触集中于人物的眼神与话语——赵振邦在狱中用指甲在墙壁上刻下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及他面对日军屠刀时毫无惧色的从容。这些细腻的描绘,生动凸显民族气节的坚韧。作品中,这样的人物并非个例:女交通员小林在被日军发现后,为了保护手中的情报,毅然将情报塞入口中咽下。最终,当被刺刀刺中腹部时,她的脸上却流露出“任务完成”的释然神情。游击队员张老汉为了掩护战友撤退,毅然决然地暴露自己,成功引开日军。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他英勇无畏地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人物用生命践行了“宁死不屈”的誓言,而李金明则用文字为他们立传,让读者感受到英雄品格带来的震撼。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李金明的作品中呈现为一种充满张力的艺术表达,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凸显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意志。《忠魂铸长城》中所描绘的“狼牙山阻击战”,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纯复述,而是通过对战士们内心活动与战斗细节的细腻刻画,使英雄气概显得立体而生动。班长马卫国带领4名战士,承担起掩护大部队转移的重任。他们深知此次任务极为艰巨——面对兵力数倍于己的日军,手中的武器只有步枪和手榴弹,粮食也仅够维持两天。战斗打响后,日军的炮火将山头炸得面目全非。战士们在弹坑中穿梭,用步枪精准射击,用手榴弹阻挡敌人的冲锋。当子弹打光、手榴弹用尽时,他们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用石头砸向敌人,甚至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士王小虎腿部中弹,无法行走,他对马卫国说:“班长,俺不走了,俺还能拉一个垫背的!”最终,5位战士退至悬崖边,面对步步紧逼的日军,毅然选择跳崖。李金明在描写这一情节时,通过对环境的渲染——“秋风呼啸着穿过山谷,仿佛在为英雄们呜咽”,对人物动作的刻画——“马卫国整理了一下破烂的军装,朝着远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英雄气概自然流露。
作品中,类似的战斗场景比比皆是:八路军战士在青纱帐中与日军巧妙周旋,运用“麻雀战”“游击战”策略不断消耗敌军;普通百姓自发集结,手持锄头、镰刀誓死保卫家园,坚决不向敌人屈服。李金明通过文字生动再现了那段“血战到底”的峥嵘岁月,使读者在深刻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更能深刻领悟到中国军民“不畏强暴”的坚韧意志。
李金明抗战题材作品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他的笔下,抗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持久战”,而必胜信念则是支撑中国军民坚持到最后的精神支柱。
《烽火映山河》中,陈守义领导的民兵队伍多次遭遇挫折:第一次袭击日军据点时,情报出现失误,不仅没有成功,还牺牲了两名战友;寒冬腊月,队伍缺乏棉衣和粮食,不少战士冻得手脚溃烂,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充饥。面对困境,陈守义没有退缩。他对战士们说:“鬼子再凶,也吓不倒咱中国人!只要咱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他们在咱的土地上横行!”他带领战士们总结实战经验,优化战术策略,积极发动群众,最终不仅摧毁了日军据点,还壮大了民兵队伍。
《忠魂铸长城》中,八路军某部在反“扫荡”中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被困在深山里。面对日军的封锁与搜捕,指导员李建国经常给战士们讲革命故事,教大家唱《义勇军进行曲》,用“革命终将胜利,祖国终将解放”的信念鼓舞士气。他们依靠山中百姓的帮助,在深山里坚持了3个多月,最终与主力部队会合,重新投入战斗。李金明通过这些情节,生动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环境恶劣等。作品对严峻挑战的书写,凸显出抗战军民“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即便暂时受挫,也绝不轻言放弃;即使身陷绝境,也始终坚信胜利的曙光终将到来。这种必胜信念,源自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心,以及对正义事业的不懈追求。这一信念贯穿于抗战的整个过程,成为作品中激励当代读者的精神力量。
李金明的抗战题材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通过文学的艺术加工,让伟大抗战精神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他笔下的人物,怀揣着纯粹的信仰,以平凡的举动诠释了伟大的篇章。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构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活载体,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精神的洗礼与灵魂的震撼。(马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