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AI制图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4篇《荣辱》篇。
人际关系,就像是人生的调味料,有时是甜的,让你觉得生活美好;有时是酸的,让你体验到成长的痛苦;有时又是苦的,让你觉得人生的艰辛。但不管是甜是酸还是苦,都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谁都无法逃避,必须面对。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让自己在这个复杂的社交世界中游刃有余?我们看看荀子的观点,他是如何理解和应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的。
认识自己,避免自以为是
荀子在《荣辱》篇中提到:但凡与人相处时发生争斗,多是源于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经验更丰富,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最正确,别人都无法理解自己,进而变得急躁、不耐烦,甚至在争论中采取强硬态度。这种情况不仅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反感,还容易引发更大的摩擦。譬如,你和同事在探讨一个问题,如果你一开始就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容别人对你的观点提出异议,那么,就算你的观点是对的,因为你的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也会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不愉快。相反,如果你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可能就会避免冲突,甚至达成一种更好的共识。
听得进去,学会容人
什么是“容人”?就是能够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给别人留有余地和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际关系的矛盾源于过度的自我。你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你的生活方式别人未必认同,甚至连你讲话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可能和别人有所不同。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宽容心,无法包容彼此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就会成为摩擦的根源。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讲到自己有个同事,做事非常细致挑剔,总觉得别人做事不够细致、不够高效。朋友起初总觉得这个同事针对的是自己,但时间长了,她明白了,那个同事并不是故意针对她,而是因为习惯了做事高效,才会有这样的要求。于是,朋友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这种高标准,并逐渐适应了这种方式,结果两人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顺畅,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这就是“容人”的意义,接纳别人的差异,不急于否定,不急于批评,而是尝试理解和包容对方。你会发现,这样的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自己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桥梁
荀子认为,礼仪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即使在今天,礼貌和尊重依然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与他人交往时,尤其需要注重基本的礼节和态度。生活中那些让人感到舒服的人,通常都是那些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无论是工作中的同事,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大家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被尊重,被理解。而尊重和理解,往往都体现在“礼”的细节上。譬如,你和别人交谈时,如果总是喜欢居高临下、用教训人的口吻,那么即使你再聪明、再有能力,也很难让人心情愉悦。相反,如果你能谦虚平和,彬彬有礼,那么即使你们之间有不同的意见,也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明辨是非,远离低级争斗
明辨是非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人际关系中的很多冲突,往往源于对事实的误解或片面看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但如果仅凭一孔之见就盲目评判一切,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荀子认为,对于不懂的事情,你无法避免犯错误;当你一旦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不能再犯错了。换句话说,在人际交往中,明辨是非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加入到争执中,结果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甚至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譬如,你听说某个同事在背后议论你,说你的坏话,若你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就气冲冲地去质问他,可能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相反,如果你冷静下来,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去理性沟通,往往就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保持冷静,不被情绪左右
情绪管理,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课。荀子在《荣辱》篇中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失控。很多时候,冲动和情绪化的决定往往会导致我们后悔。
假如在工作中你和同事因意见不合发生了争执。你气得要命,导致情绪失控,口无遮拦说了很多伤害对方的话。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常见,但是如果你能够学会情绪管理,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你就能在与人交往中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结语:人际关系,既是艺术,也是修行
无论是荀子提出的“自以为是”的警告,还是他强调的“容人”和“礼仪”,都提醒我们: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修行。你需要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会理解、包容、尊重、沟通和自省。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构建起和谐的人际网络,也才能让自己在复杂的社交世界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