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4篇《荣辱》篇。
荀子在谈到环境和圈子对人的影响时,他强调要闻正法,走正道。这给我们如何实现人生的“破圈”,带来了诸多启示与思考。
荀子认为,人和人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饿了都想吃饭,冷了都想穿暖,都喜欢利益,都厌恶祸患。但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成就如尧舜禹汤般的伟业,有的人却庸庸碌碌、浑浑噩噩地走完一生呢?不同人生走向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生活习惯中,选择什么样的圈子,就会走什么样的路。历史上,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可谓费尽心思,不惜三次搬家,最终选择在学校的旁边安定下来,这对于孟子的学习成长可以说至关重要。孟子后来能成为一代大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孟母为其选择的生活环境和圈子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圈子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决定着人生的走向。
荀子认为,愚昧无知、浅陋粗俗是天下人的通病。有时,我们习惯了所处的圈子,个人的认知往往受圈子的影响,很多观念根深蒂固甚至顽固不化。特别是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负面、消极的信息,日后一旦听闻到正能量的事情以及自己认知以外的信息时,他们可能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怀疑和排斥,不面对、不接受。这在荀子看来是一种浅陋愚昧的表现,并不是理智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积极乐观、阳光正能量本就是这个世界中存在的美好的东西,我们要相信美好、接受美好,才能去收获美好。
荀子说,如果没有老师、礼法的约束,那么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将只有利益,根本不会知道礼义、谦让、廉耻的道理,我们的心灵就像嘴巴和肠胃一样,只知道吃喝享乐。当每天追求的只是吃喝玩乐这些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时,生活就如行尸走肉一般,精神方面就是空虚的、贫穷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仁爱宽容、谦让有礼等正确教育,那么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美好善良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当有正能量的引导时,我们才能走上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走向正道,我们才能走向光明和希望。
荀子认为,要多听闻仁义之道,将有仁德的人视作榜样,向其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伴随着长期的学习践行,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开窍,胸怀也能不断开阔。每个人都长着两只胳膊两条腿,五官在人的脸部各有其位,看似没什么区别,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充满正能量,生活处处是机遇;而有的人却整天愁眉苦脸,用消极悲观的眼光看世界,生活也是不尽如人意。这两种反差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都不尽相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社交圈,这个圈子包括家人、亲戚、老师、朋友、同学、同事等不同身份的人。而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认知甚至心态。因此,在选择环境和圈子、与人相处、交友、择业等方面都需要慎之又慎。老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与什么人交往,身居何种环境,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层次和品质。
听闻正法走正道,就是要求我们选善友,择善业,结善缘,选善师,行善道。要在人生的旅程中播种下善良的种子,美好的因,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结下善良的果。身处良好的环境,以仁爱美好作为自己的价值准绳,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广结善缘,选择优质的圈子和环境,在正法的引领下,我们必将走向正确的道路,收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

AI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