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这个话题分别选自《荀子》《王霸》篇和《仲尼》篇。《荀子・王霸》里有这样一句话:“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荀子・仲尼》有:“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这两句话精辟对比分析了荀子心中的霸道政治与王道政治,而荀子更推崇 “王道”。
AI制图
第一句话是对霸道政治进行的阐述,意思是:(五霸)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没有将礼义政教推崇到极致,没有把典章制度梳理得井然有序,也没有让老百姓真正心悦诚服。第二句话是对王道政治的具体说明,意思是:王道之君不但非常贤能智慧,还帮助那些不贤能的人;他们不仅自己十分强大,还能厚待帮扶弱小的人;如果打仗,一定能够战胜对方,但却因为与他为战而感到羞耻;王道之君将制定好的礼法制度昭告于天下,这样实行暴政的国家自然就能受到教化、改弦更张;如果还有为非作歹、祸国殃民的诸侯国,就毫不犹豫地予以惩罚诛杀。通过比较,可见霸道与王道之异。虽然二者都能成就伟业,但荀子更加推崇后者。
荀子认为,推崇霸道的人,都是看重些雕虫小技,在小心思上下功夫,给老百姓施些小恩小惠,以博取他们的支持。他们积蓄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搞战备,通过这种方式才得以称霸天下。他们称霸靠的是欺诈之心和阴谋诡计。他们用谦让的面具掩饰掉内在争夺的狼子野心,打着仁爱的旗号,背后却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这在荀子看来,推崇霸道的人只不过是小人之中的佼佼者,即便实现的功业再大,也是个小人。而秉持王道治政者却截然相反,他们重视对老百姓的教化,通过教育引导老百姓向善,实现其认知的转变;注重礼义之道,将礼义视作普世价值标准,以实现人人学礼、知礼、懂礼、用礼。追求王道的人秉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信条,自己好了就想让别人一起好,自己发达了也想让别人发达成功。这是一种慈悲与大爱,也是仁爱之心的大格局,展现了王道之君的高尚品格与崇高精神。由此对比霸道与王道,一公一私、一真一假,界限分明。
霸道看重的更多是功业成就,而王道注重的则是人心的凝聚。这也是荀子更推崇王道的原因所在。追求王道的人,他们考虑的总是老百姓的利益,关心的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情。正因为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才把王道之君放在心上,国君才能很好地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王道是仁爱的现实体现,仁爱之心真真切切地体现在人民的生活当中,最终会体现在仁义之行上。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老百姓内心最实在的夸奖就是对执政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实行王道的最好证明。是真心还是假意,时间会给出结论,老百姓会给出答案。荀子之所以推崇王道,是因为荀子是站在最广大老百姓的一边,代表着最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他为人民发声,坚持真理与正义,为正道呼吁。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发出的是什么心,就会得到同样的反馈。霸道考虑的是功业的成就,私利的实现满足,而王道重视的是万千人民的利益。因此,王道和霸道之间,不过是公心和私利的差异。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最高理想和追求是不同的,由此得到的历史评价和民心反馈也是不同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真心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一颗为民的真心自然能感化万事万物。 唯有秉持王道,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唯有得民心者,方能使天下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