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字的魅力人性说是荀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荀子看来,人性中存在恶的因素或趋恶的倾向,是以必须通过礼义来引导和塑造,方能使之向善。
李白学习汉魏诗风,其乐府诗以善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著称。其中如侠客、谋士、游仙之类的形象,最充分地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历来为学者所关注。
在中国古典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对待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范式与言说方法。所谓对待,就是两两相对、相反相因。在古人的意义世界里,对待是一种遍布天、地、人的普遍存在,
商代以“帝”为至上神,其意志构成了行为正当性的终极依据,呈现出“前伦理”的特征。周人因袭殷商传统亦尊“帝”,同时又崇拜“天”,并将行为的正当性诉诸“天—德—天命”的复杂机制。西周时期“德”的内涵主要指向具体行为,其中“保民”是最核心的德行。
11-17
伴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以欧洲为中心书写人类历史成为国际学界的习惯做法。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理论也都无一例外地受到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书写理论的强烈影响和支配。
11-17
“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这段话,不仅阐述的是事君之道,更是告诉了我们修身处世及始终不被厌弃的方法。
11-15
这个话题分别选自《荀子》《王霸》篇和《仲尼》篇。《荀子・王霸》里有这样一句话:“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荀子・仲尼》有:“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这两句话精辟对比分析了荀子心中的霸道政治与王道政治,而荀子更推崇 “王道”。
11-15
1892年,邓以蛰出生于安徽怀宁,是清代碑学、篆刻、书画大家邓石如的五世孙。其父邓艺孙精于中国古代诗论,雅擅词翰,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对邓以蛰走上学术道路有着重要影响。兄长邓仲纯与邓以蛰一同留学日本,专攻医学,与同乡陈独秀有密切交往,后于医学界颇具声名。其弟邓穆、邓以从亦为学人,曾任教于复旦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