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先生也是一位教育家。他16岁离乡赴南洋谋生,1894年回家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乡立集美初等小学校”;此后,相继创办了幼稚园、中学、女子师范、幼稚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部、国学部等,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其目的是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实现“教育救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关于抗战的档案、文献及口述史料中,家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本是私密的文字,经过战火的摧残,劫后余生,被尘封在一个个家庭中。
中国人民于民族危亡之际发出的呐喊,对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控诉,以及战火纷飞中的艰苦生活,不仅融入抗战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也深刻烙印在这些著作的书衣上。
茅奖作家张平曾以笔为剑,写下《法撼汾西》《天网》《凶犯》《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换届》等一系列小说,以其锐利的反腐叙事和坚定的正义追求叩击人心。而近日,他推出的首本散文集《沉默大佛与无言口碑》,又让读者看到其文字背后,蕴藏着的巨大情感力量和思想深度。
09-0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抗战英烈、弘扬抗战精神,9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
09-02
采育镇是明代上林苑监所辖的“四署之首”“蕃育署”治所。在这片神秘浪漫的土地上,以明代大学士李时勉的《北都赋》为代表,一批经筵讲学大儒以诗情和严谨为南海子和蕃育署(采育)留下历史、文化、民俗、哲学的温度。陈霆的《蝶恋花》、王廷陈的《驾幸南海子》、陈沂的《幸南海子》、薛蕙的《驾幸南海子》、欧大任的《南海子诗》、文肇祉的《思归》等,篇篇意象迭出、句句哲思无尽。到了清代,纳兰性德更是文思有加,《南苑杂咏》长达40句,可谓诗中鸿篇巨制。
09-02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至神宗熙宁年间,赵抃四次入蜀,分别在江原、梓州、益州、成都等地任职。赵抃善治,以惠民为本,能因俗实教。数次入蜀,在当地都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以至“民思不忘”。北宋以后,不少文献都曾提到他携一琴一鹤、匹马入蜀之事。
09-01
绘本《雪原上的星星火·杨靖宇和抗联少年营的故事》,以四季更迭为轴,描绘出杨靖宇与抗联少年营的孩子们日常生活、战斗的场景——杨靖宇护送他们迁徙到安全区,教他们搭建秘密营地,教他们瞄准、射击和保养枪支,教他们如何利用战略战术打败敌人。
08-28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阅读文化的生动画卷。翻开这本书,定能从古人的读书智慧中得到关于阅读的启示。须知,阻碍我们阅读的从来不是外部条件,而是内心是否有阅读的浓厚兴趣、向学的坚定意志。
08-28
200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联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该馆收藏的家书与征集来的抗战家书一起汇编成《抗战家书》一书出版,收录左权将军、吉鸿昌将军等25个家庭的家书60余封。2015年,该书出了修订版本,更名为《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增加了15篇文章,收录家书达到70余封。
08-28
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曾称唐传奇“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传奇“诗笔”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作品中常常插入诗歌,如托言人物为诗,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营造诗意氛围等作用,或是在传奇篇末附上诗歌互相配合。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