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原载于当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百年来,这篇1500字左右的短文,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生命体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明珠。
河南周口作家柳岸的长篇小说《天下良田》,将笔触聚焦波澜壮阔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以50多万字的篇幅深情描绘中原大地万亩粮田、风吹麦浪的美好画卷,讲述基层干部精耕细作责任田与良心田、农民群众的生活发生巨变的故事,以文学的样式为时代变革交上一份答卷。
刘海栖的长篇童话《豆子地大冒险》(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由“胜利大逃亡”“鸡蛋保卫战”“寻友大冒险”三个篇章组成,写豆子地里的虫子、田鼠、刺猬,以及村里的公鸡、母鸡、豆娃和豆丫兄妹的游戏和冒险。
小说《群马》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新近收获,无论是叙事的角度、语言的强度,还是情绪情感的密度和结构的力度,都把握得颇为精湛,整部小说浑然一体,使观者重新认识到文体之于内容的审美向度和多样可能。
09-17
档案,是国家的珍贵记忆,是历史的无声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推动档案文化走进青年群体,引导年轻一代认识档案的历史价值,意义重大。
09-17
今年秋季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一篇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起热议。南仁东的一生“追星”、袁隆平的稻田逐梦、邓稼先的戈壁坚守……课本里的科学家故事,以生动的形式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崇尚科学的“种子”,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09-17
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不绝于耳,俞剑华始终坚定恪守民族文化立场。他说:“中国画与吾先民已俱来,发生至今,据载籍所传,已历四五千年,其间虽历经变迁,然至今固仍巍然为东亚艺术之冠冕,不但本国人民能服膺勿失,且传于东瀛,形成支派,近更播于西洋,使西洋画受重大之影响,则中国画必有其独特之价值,而始能立坚固不拔之基础,有历劫不灭之精神。”
09-15
1937年7月27日清晨,一艘由日本驶来的邮轮进入东海,一位中年学者站在甲板上向祖国眺望,神情凝重,若有所思。很快有人认出了他,并热情地向他打招呼:“郭沫若先生回国了!”
09-05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拟乐府诗。《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汉乐府《相和歌·瑟歌》三十八曲之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共收入同题乐府诗七首,早期的古辞讲述洛阳令王涣少好任侠,后因折节读书而博学的故事。在这首“晋乐所奏”古辞的故事叙述中,突出了王涣的征战能力和平叛功绩。郭茂倩引《乐府解题》云:“按古歌词,历述涣本末,与传合。而曰《雁门太守行》,所未详。”《全汉诗》“注”则引述这段话而加以引申,云:“其题当作《洛阳行》,其调则为《雁门太守行》也。”
09-15
《唐文粹》精选唐人乐府诗,在风格上“止以古雅为命”,反对南朝的华靡之风;在功能上推重乐府诗刺美见事的意义,强调其现实指归。故其所收录的唐人乐府,无论是古题拟作还是自命新题,都较少对汉晋六朝旧作的承袭模仿,而多为延展题材、变革旨趣之作。
09-15
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评价元代延祐、天历年间诗风说:“延祐、天历之间,风气日开,赫然鸣其治平者,有虞、杨、范、揭,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推一代之极盛,时又称虞、揭、马、宋”(王夫之等《清诗话》)。顾嗣立认为,元代延祐、天历年间,诗坛风气逐渐转向宗唐崇雅,而引领这一风气转变的则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四位诗人,或又称虞集、揭徯斯、马祖常、宋本四位诗人。并称的四位诗人虽有出入,但虞集均豁然在列且雄踞首位,可见其在元代中期诗坛影响之大。
09-15